【本文由赞我(zaneds.com)独家冠名】
晴子自从销售经理岗位辞职以后,就热情高涨的投入了教育孩子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最近他带着孩子去参加了正面管教导师认证班,回来兴冲冲的和老公分享,没想到老公关注的点却是:这种以后活动不要带孩子去参加了,孩子跟着奔波受苦,饭也吃不好。联想起过往的种种,晴子突然醒悟,家里的问题不是孩子喜欢乱花钱,无理取闹,也不是看电脑看手机时间太长,也不是孩子暴躁爱发脾气,而是长久以来这条战线上只有她一个人,而她的队友——孩子的爸爸不仅不并肩作战,却在扮演一个非常有存在感的角色——挑毛病专家。
这种挑剔从孩子刚出生时就开始了。刚开始没奶水奶头结痂,家庭发生变故,而他呢老公关注点是,你怎么那么困啊,孩子哭了你怎么能醒不来!作为一个母亲你不是应该孩子一有动静你就应该立马醒过来吗?什么,当了妈你还想出去聚会?孩子饿了喝不到奶怎么办?
晴子带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他的老公永远关注的都是孩子有没有吃饱。
晴子想给孩子变着花样做点吃的,他老公说,你做的那些东西能吃吗?孩子的水杯都脏成什么样了,怎么这么久也不洗?你看孩子的指甲那么长了也不剪,不知道你每天都在做什么?
晴子脾气越来越暴躁,他的老公又说了,你能不能控制下自己的脾气,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脾气,这样对孩子不好
家庭教育中最难的不是如何跟孩子沟通让孩子听话,也不是如何培养好习惯,也不是怎样把握度自由而又边界,也不是隔代教育矛盾,而是无法在教育理念上和你的另一半达成共识,彼此不认同对方。
这种不认同是逐渐从生活中的小事一点点辐射到大的观念方面。就拿教育理念差异来说,就像虎妈猫爸里茜茜的爸爸妈妈,一个主张严格教育,一个主张顺其自然,两个人为此常常发生争执,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都知道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的心态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就更为重要了。很多父母自身存在童年时与家庭教育相关的遗留问题。这些经历让他们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会本能地用童年时父母对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例如晴子老公的妈妈,就是一个挑剔喜欢指责脾气不好的人,对待晴子的老公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好的时候时候嘘寒问暖,生怕饿着冻着,不听话的时候动辄打骂吼叫。再者,婆婆和公公的相处模式就是责备吼叫互相批评,这些都是为晴子老公挑剔的性格涂上了挑剔的底色,一个从来都没被肯定过的人何谈去肯定别人?
要想好好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父母首先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孩子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变化,我们内心深处那个受伤的小孩需要在我们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之前就安抚,很多时候对我们自身遗留问题的处理比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更重要。家庭教育中最难的是自我教育。
夫妻双方不认同彼此的观点,为了证明自己是对在家庭中上演权利之争,结果就是陷入长时间的内耗和赌气。
罗彻斯特大学和诺特丹大学的研究人员用一年的时间跟踪调查了223个6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研究父母间冲突对孩子们情感状况的影响。
被研究者为经常会有“不友好的或漠不关心的”互动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更易生发出情感上的问题。研究者们还试图探讨这些孩子们是否会日渐习惯于父母间的这种冲突,并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摆脱冲突造成的情感伤害,还是这种伤害会一直停留在某一程度而不会消失。研究表明,后者才是真实的情况。
当孩子们长期处于父母的冲突之中时,他们不会渐渐习惯这种冲突,而是会变得更加敏感而易受伤害。
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再来关注夫妻间的冲突。有争执冲突不可怕,没有谁的想法能和别人完全相同,尤其是在教育这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上。问题是我们搞清楚争执的目的是什么?你是要赢了对方还是赢得对方?你是把对方放在盟友么位置还是敌对的位置?家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要想一个家有温度就要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和接纳对方,这比给对方买个包送个手机更难能可贵,不是吗?很多时候理解就能化解一大部分的冲突。
一个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和谐,那么在教育孩子的事上就会省一大半的力气,你不用纠正孩子错误的习惯,不需要处理因为夫妻关系不和导致的的负面情绪。内耗最劳心劳力。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学你们。所以,教育孩子先处理夫妻关系,否则两个人在教育上再怎么努力,效果还是为零。
我们知道,现在孩子的教育早已不同过去吃饱穿暖的时代,很多父母已经开始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情商、抗挫折能力、创新能力,这些都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每天都在成长,父母的观念是否也更新迭代呢?在育儿路上如果夫妻一方走得太快,另一方不愿意接受新的观念,就会产生严重分歧。所以保持自我成长和观念的更新迭代,是减少冲突的重要途径,你见得多了领会得深了,自然偏见就少了,更能做到包容和理解和自己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