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路上的思维成长

留学路上的思维成长_第1张图片
我该怎么选

刚踏出国门,很多朋友在国外学习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还在依赖在国内的学习方法,沿用着国内传统的学习方法:

知识类思维方法

所谓的知识类方法,还要把时间轴倒推回上学阶段,在国内上学阶段,凡是谈到一个考试,所用的方法就是大量做题,并总结考试题目相关性:

∙题目总结
∙错题总结
∙题型总结
∙方式流程总结
∙套路总结
……

基本逃不出以上总结范围,这个过程已经成为了大部分留学生一直信奉的所谓“有效方法”。很多老师和辅导机构,在这期间就钻了好多学生和家长的空子,当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很多老师是在已知答案之后所用的倒推法。给你把考试的内容讲得头头是道,给出各种推理的模式往里套,还要求你一定要读清问题后,使用相关套路往里带,期间还会讲些应试技巧和一些所谓省时间的方法。比如,我就听过一些老师经常说,在做某一类题目的时候,采用估算法就可以解决这类题目,而且在考试的时候还可以大量节省时间,把节省出的时间,放到别的题目上,还给它编了一个名字:

合理估算,智取答案

这就是知识类思维,我们的中学老师大多是采用这样的方式,深深的把我们开放性的学习思维套上了一个枷锁。也就会出现,每年高考结束后,很多老师都会说自己在这次高考中押中了多少道题目,自己在高考辅导届的地位谁与争锋。国内的考试,都有考试大纲,大纲会明确给出所学知识的考查侧重点,对每个知识点都会给出具体的考查层级,这就很容易掌握出题的大致方向,哪些知识点不会出大题,哪些知识点只能独立考一个小题目,不可能形成学科内综合,哪些知识点可以进行一个跨学科的小综合等等,都可以依靠历年真题以及大数据的方法进行统计,最后可以清晰的绘制出一张命题规律表,在这张表里,基本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能押中部分试题,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考试大纲已经很明确的给出了相关考查范围,只是我们当时很少有人会通过计算机统计的方式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

造成了我们在大学期间,依旧沿用这些比较老套的思维模式,度过自己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活。同时,也学会了归纳、总结、分类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不能说不好,但一旦固化下来,很容易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沿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凡事都想进行总结和归纳,凡事都想寻找套路,很多的工作根本没有太多套路可言,都是要学会应对突发事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突发问题。

从以上就可以提炼出套路和原则的对比:

套路: 总结规律、流程,可以完成一定的任务。期间,你会考虑多种因素,很多原因其实是你自己的一种推论。并不是具体能够解决当下问题的方法。这就属于一种不完全的归纳。

原则: 通常会采用博弈论的思想。你瞬间判断的习惯,无限,向你想要达到的目标上靠近。不考虑你的推理过程,这期间不需要你有任何背景的胡思乱想,不需要你再重新复盘之前的内容,而是直接针对当前问题,解决好当前问题。

这个思维过程中,抛弃了之前知识型思维。剔除考虑:因为什么—所以什么—因此什么,这样举一反三的思维模式,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的套路。没有推理的过程,只针对当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再引申出来Why与How间的区别:

Why: 是在没有时间压力下的思考过程。
How: 是在有时间压力下的思考过程。

在面对未来的工作,需要你具备的是能力型思维:

** 1.提前规避问题,最好不出现问题。
2.出现问题后,有能力迅速解决问题**。

公司的老板,需要的是可以主动性干活的员工。老板在说事的时候,他只把能有什么资源、能要的目的告诉你,剩下的过程你自己独立完成。而不是告诉你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这个过程老板需要的是你的悟,而不是大量复盘的问

从知识型思维走向能力型思维,是一个相对艰辛的过程,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特别是传统性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是你自己要出国,而不是谁逼着你出国。是你自己需要改变,而不是别人逼着你要你改变。在生活中,你没法不多想,就是我们传统型思维的弊端。要训练自己在生活中不多想,这才是终极阶段。

你可能感兴趣的:(留学路上的思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