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4

杨倩,焦点讲师三期,坚持分享470天(2018-4-14)

                    爱的供养

          往往越是尝过爱的滋味人,就越有安全感,就越能够索要爱,因为她总是确信自己能成功的。

        从小缺爱的人只会拼命掩饰,咬牙坚持,努力让自己更好,然后把那个懂事,当作是可能被爱的证明。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在补偿未曾得到的母爱。应了那句话——“得到了的,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总在骚动。”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写,母爱就其本质是: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得到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

母爱是一种祝福,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体验到这种母爱,我才会相信: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而我不需要做任何事情。

        相反,当一个孩子需要为本身就应该得到的无条件的爱去争取的时候,她就离开了内在宁静的乐园,而只把注意力放在了爱的匮乏感上,变成了外在关系的孤独囚徒。Ta自恋地想,既然得不到,那我“我不需要它了,我自己能做好”或者“你没有给我,我也不会向你表达我的需要”ta被迫以这种方式,建立自己的自我价值感,防御被伤害的感觉,并制造出一种虚假的独立性,去建立自己的盔甲,按照“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原则,维持虚假的自主,也为自己筑起了厚厚的心墙。

        而每次外界的伤害,就让他们的盔甲更厚,更难以与人沟通,这是恶性循环。认为致力于做好自己的一切,就能换来所有,自恋又无力,失去了与人真正的沟通交流。

        长大后,很多这样的孩子:也许ta会是低自尊的,特别是女孩子,要么她从来不装饰自己,觉得自己根本是一个不美好的人;要么她会过度装饰自己,害怕自己有一点点不完美,对自己外貌特别在意;也许,ta过分努力,唯恐自己被他人看低;而一旦真的得到了成就,又觉得自己完全不配,自己没那么好;又也许,ta有过于严格的道德标准和良心要求,在情绪方面超级敏感,对别人小小的负面评价,都会难过上好几天,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这些孤独感深重的孩子,可能会将小时候被忽略的恐惧,带到成年后——

总在生活中害怕自己不值得爱,也相信自己要努力做点什么才能获得存在在这世界的资格。

他们可能发展了各种防御机制去对抗这份失落。“我不值得被爱,我是孤独的。”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人内心安定的重要保障。用真正的爱来供养孩子,为孩子建筑内在的安全感,才能真正支撑TA走得更远。

2018-04-14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