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中国的货币政策?|《货币的教训》

这几天看了周其仁教授的《货币的教训》。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透了中国的货币问题和货币政策。概括出来分享给各位。

如何看懂中国的货币政策?|《货币的教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 货币供给的两大途径

1 央行被动超发货币

央行为了维持币值稳定,在外汇交易中心用基础货币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大手购买外汇。放出的大量基础货币是一条途径。

补充基础知识:人民币只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交易。人民币汇率在此形成。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是一个交易所类型的市场,实行会员制。所有在中国有权合法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组织(包括其分支机构),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审查批准,都可以成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会员。
会员机构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这个“银行间市场”里竞买竞卖各自持有的外汇头寸。现在全球高度关注的“人民币汇率”
今日中国不再实施强制结汇,企业有权留汇,也有权把挣来的外汇卖给别的企业或私人,商业银行也有权不向央行售汇,可以自留、自用外汇,或者售汇给自己的客户和存款户。所以,当下中国外汇的涓涓细流绝大部分流入央行的库房,唯一的原因是央行购汇的出价最高。

2 政府行为创造大量信贷,创出大量货币供给。

这是一条中国特色的途径。

国民收入分配到政府、企业(又分国企与民企)和居民这几个不同的板块,不但具有不同的收入分配效果,而且具有极其不同的“创造货币”的效果。

1) 征地权增加了政府和国企资产,且增加了信用凭证,可拉动更多的信贷。

征地权的实施不但把一块非政府的资产变成政府和国企的资产,而且成为政府和国企大手借贷的支点,构造了颇具特色的中国货币创造的一个环节。
一般而言,建设用地的增加直接增加了机构和个人的自有资本金,从而增加了投资的本金;然后,经过土地的评估和抵押,又扩大了这些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把更多的银行信贷动员为社会总投资。
扩张经济时期,中央政府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松动银根的同时,实际上还大幅度松动了‘土根’——也就是显著扩大审批征地的规模,并对地方政府在竞争压力下增发‘土币’的倾向眼开眼闭。

2) 政府主导的投资

在财政预算之外,尚有一片广阔天地。....在中国,国企投资常常是“更自由的”政府投资,除了免受人大审议,行为逻辑与政府投资如出一辙。
这对货币供求有什么影响吗?首先,它立刻推高了对银行信贷的需求。……更高级别的国家投资项目,直接意味着更大数量的银行信贷。……中国的特色之处,在于“政府主导”的投资在全部经济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权重,所以行政权力可以直接参与货币创造。

二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

1 货币政策与政策目标

通过上面的知识可以知道,区别于美联储,中国的货币政策,最主要是控制购汇时的基础货币,其次才是利率控制,再次还有政府行为的控制。

也区别于美联储控制通胀和保就业的目标,中国央行还有稳定汇率的目标。

今天中国的央行已不限于“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因此也不限于只通过一条货币动脉与商业银行相连。正如本系列评论特别关注的,为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国央行不断拿出基础货币到外汇交易中心向商业银行购买外汇,形成了另外一条通向商业银行的货币大动脉。如此特别的“双动脉货币循环”,单靠加息——或者降息——不足以实施有效的调节。……第二货币动脉的流量非常充沛,早已成为宽松货币政策的主力通道。

2 中美加息意义也不同

美国加息一般是调整联邦基金利率以及再贴现率,都是指央行向商业银行放贷的利率。

再贴现率,指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作担保,向美联储借款时所必须支付的利息。
“联储基金利率”(Fed Funds Rate)。那也是商业银行向联储借贷的利息,不过不需要以未到期票据为凭。

而中国加息直接调整商业银行向个人和机构放贷的利率。

如果中国式加息收紧的是毛细血管的货币流量,那么美国加息直接压缩了货币动脉的供血量。

三 纸币与金本位权衡点

权衡点在于治理通胀更痛还是缺钱更痛。

实际的货币制度取向,似乎服从“两痛相权取其轻”定理。货币和物价不稳定的痛苦更大,货币制度就向金本位靠近;经济调整的痛苦更大,则向易于放水的货币制度演变。当今世界的麻烦在于,虽然全球化把主要经济体联成一气,但各国经济的“痛点”尚有不小的距离。缺乏对不同的痛点加以权衡的大体一致的感受,全球重回金本位的难度极大。如果这个判断对头,货币汇率的协调恐怕还要另辟路径。

1 治理通胀之痛

首先是打击生产。其次有政治力量反对。

大幅度升息必然带来“通胀治疗过程”的痛苦。从生产者的角度看,消费者减少购物意愿不啻是一场灾难,因为库存会增加、周转会减慢、破产会上升、失业会严重。
像正常情况下那样一道道“微调式”的升息,事还没办成,叫痛的政治力量就集结完毕。

保罗•沃克尔的解决之道

美联储不再投票决定基准利率,转而直接制定美国货币供应量的目标,然后经由市场过程,由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决定利率的变化。这真是神来之笔:货币供应量当然决定着利率,但美联储却再也不需要为提升利率而直接面对政治与社会的压力。当时有一位批评者点评道,“这是一个政治行动而非经济行动”,因为“随着利率不断升高,联储可以说,‘嘿,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又没有加息,我们只是在实现货币供应量目标’”
提名保罗·沃克尔任联储主席的卡特总统,因为保增长不力而无缘连任。……保罗的品格不允许他做无原则退让,而正是这一点帮他守到了云开日出,从被污蔑为经济衰退杀手,到成为公认的美国英雄。

2 缺钱之痛

历史的记载是,在政权大厦将倾的危亡关头,执政者常常不惜开足货币机器,以高通胀争取延长权力的寿命。还有就是新政权诞生之际,脚跟尚未站稳,百废待举又缺乏税基的支持,超发票子往往成为权宜之计

四 关于通胀

这里主要摘录治理通胀为何不能价格管制?

高房价、具体的高肉价和具体的高菜价。政府管价,顺应民心,为什么经济学家有意见?

1 结构性通胀如何形成的?

通货经由借贷来到世间,借贷权、投资眼光以及供给障碍的集中分布,决定了某些物价的急速鼓包。一个鸡蛋三条大缝,挡不住苍蝇死命飞来一抱。拍死一只,前仆后继者不绝于途就是了。

不解决成因,管制了一种物价,还会有另一种物价上涨。

2 政府管制价格会打击生产

政府通常对电力、粮食、劳力(工资)、土地进行价格管制。

电力和粮食是产出,劳力和土地是投入的要素。很有意思,目前的情况是,政策对产出品实行价格的上限管制,也就是政府为了控制物价水平的过快上涨,用行政命令或法律手段限定了产出品的最高价位;同时又对投入的要素实行价格的下限管制,就是不准卖得便宜。

这样会打击生产

出售之物必须低于市价,投入之物又必须高于市价,两头挤压生产者,人家还不是只好减少生产,甚至退出生产?
通胀一旦起来,一般不会马上下去。在这个当口,鼓励生产、增加生产很重要,因为只有拿出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才能对付市场上已经偏多的货币购买力。在这个紧要关头,不当的价管打击生产,无异为通胀火上浇油。

这个案例对工作中的决策也很有启发。常有些看上去顺理成章的事情,被很多人认作决策方案。可能顶着巨大的压力,但我们依然不能光看眼前和短期的效果和民意,还应该深入事情背后的机理,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实说到底,一个问题的解决,永远要从成因入手,而不能从结果入手。管制物价是从结果出发治理结果。

就像作者有一句话概括地非常妙--

气温高的时候试图把“气温计”压住,于事无补。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看懂中国的货币政策?|《货币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