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与《印史序》篆刻讲堂六十七

元代,对于印章这一历史悠久的艺术,是一个重新认识的时代,是汉印复兴的起点。

元人已经不是笼统地喜好古印,而是在古印中突出喜好汉魏印章。在倡导复兴汉印的文人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赵孟頫与吾丘衍。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鸥波、水精宫道人,宋宗室后羿,后仕元,元初官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号文敏。元代最杰出的书法家、画家,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赵孟頫在书画的美学观提倡“贵在古意”,这种思想在他对印章的认识中也强烈的反映出来。在赵孟頫的时代,文人尚不能自刻印章,然而其对印章的审美认识及其非凡的眼力和胆识,为后世的文人篆刻艺术开辟了一条辉煌的大道。

赵孟頫由宋仕元,宋人喜好集古印谱的风气使其深受浸染,他从前人的集古印谱《宝章集古二编》中辑出340枚印章,编成《印史》,成为自己的集古印谱,但是很遗憾,此部集古印谱早已失佚。而《印史序》便是这部印谱的序言,幸运的是此文因收录在其的《松雪斋文集》,而保留到了今日。

印史序中言:“采其尤古雅者,凡摹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证之文,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见之。”

这里赵孟頫提出了一个关于汉魏印章的艺术特点:“质朴”。与此同时,他也在这篇自序中用十分鄙夷和嫌弃的口吻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中普遍存在的陋俗眼光。

“近世士大夫图书印章,壹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鸟之象,盖不遗余巧也。其异于流俗以求合乎古者,百无二、三焉。”

由此段文字可以知道赵孟頫所提倡的是一种既“合乎古者”,又“异于流俗”的质朴趣味。而与“质朴”相反的“新奇相矜”、“不遗于巧”等流俗正是其所反对的。此观点对于其后各代的书画篆刻艺术亦有深远影响,无论历代,对于书画篆刻艺术都需要求新求变,但是亦是在学习继承的前提之下,否则偏离了中国书画篆刻艺术的文化内涵,只是一味求新、求奇,终不是正途。

赵孟頫在其《印史序》中呼吁:“好古之士,固应当于其心,使好奇者见之,其亦有改弦以求者,易辙以由道者乎。”

提倡质朴的汉印,从而确立了元、明、清三代直至今日仍然影响着印坛的审美观。

赵孟頫论及印章之美,提倡“古雅”、“质朴”之美,反对新奇相矜,取巧造作之美。相较与我们昨日介绍的北宋米芾的细朱文有所不同。但是其理论与实践仍然有差别,如今我们看到的其所用的印章,并没有完全表现出汉魏的韵味,却明显带有宋代的余味。

赵孟頫是元代最杰出的书画家,也是我国历史最杰出的书画家之一,虽然未在自己的实践中完成其所提倡的汉魏风格,但他以优美典雅的小篆篆印。

赵孟頫所篆印文,纯用小篆,朱文细笔圆转,姿态柔美。后世评其印文“圆转妩媚,故曰圆朱。要丰神流动,如春花舞动风,轻云出岫。”此言说的淋漓尽致,但是这一体在当时毕竟还是初创时期,圆转之中,仍带有拙朴气息。后世摹效此体者,踵事增华,愈加精工,拙朴之气渐少。

宋代以来文人篆印,再由匠人镌刻已经很盛行。而作为大书法家,工楷、行,亦擅铁线篆的赵孟頫,用印多为亲自配篆,由匠人手镌。也有说赵孟頫用印由其书写印稿,交由印工制模浇铸而成,而此说的作证是“赵氏子昂”印上部边线在早期钤盖的都较为挺直,而后期则向内侧凹进,此乃铜印碰撞后的现象。

我们来看看赵孟頫篆印文,由工匠制作的几方传世之印。“赵氏子昂”、“松雪斋”、“赵氏书印”等。这些篆文书体与古玺、汉印不同,明显受到唐李阳冰铁线篆的影响,笔势之流转,线条工细但不疲软,印文布置匀整妥帖,雅静娟秀,一洗唐宋以来叠文旧习。比较昨日我们介绍的米芾所用印,风格更加突出明确。


赵孟頫与《印史序》篆刻讲堂六十七_第1张图片


赵孟頫与《印史序》篆刻讲堂六十七_第2张图片
赵孟頫与《印史序》篆刻讲堂六十七_第3张图片
赵孟頫与《印史序》篆刻讲堂六十七_第4张图片
赵孟頫与《印史序》篆刻讲堂六十七_第5张图片

这些文字秀丽的印章,蘸上朱红色的印泥,钤盖在书画作品之上,与书法绘画相映衬,产生极为鲜艳的艺术效果。

赵孟頫之用印却为唐宋以来印章的最好阶段。其印章多为朱文,少有白文印,这些朱文印流动有神、典雅优美,足以使唐宋任何一位文人之印章黯然失色。尽管宋代已经有此类朱文印出现,但是在赵孟頫手中,使这种朱文印的美得到了升华,并且定型化,对元代及后世的文人印章风格产生很大影响。由此后人将此类印命名为“元朱文”,或“圆朱文”,并将创造权归功于赵孟頫。其与吾丘衍开创的新风,也扭转了隋唐以后印坛颓风。

如今篆刻印章有三大印章格局:汉印格局、元朱文印格局、古玺格局,足见其影响。也由于当时文人对赵孟頫印章的竞相效仿蔚然成风,并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流派意识,其提倡的汉印风格也逐渐风行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赵孟頫与《印史序》篆刻讲堂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