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公关总监的“阴阳怪气” ,惹怒了谁?

最近,腾讯公关总监的一条微博引发争议。

事情来源大概是这样,54青年节前,各大媒体都趁着青年节发布“致敬青年”、“讴歌青年”等视频,于是……这位公关总监发了一条微博:

腾讯公关总监的“阴阳怪气” ,惹怒了谁?_第1张图片

于是,紧接着各路网友对此围攻激愤:

腾讯公关总监的“阴阳怪气” ,惹怒了谁?_第2张图片

让我们反思的是,为什么一条公关总监的微博,能激起这么大反映?


1

后移动互联时代:公众人物的“去中心化”

从内容来看,如果不是腾讯公关总监说的,估计反响不会这么大。

而发言者偏偏是一个互联网大厂,更是一个公关总监。在这个“后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的公关沟通面临巨大挑战。

前有马云的外滩讲话,激发群嘲,后有特斯拉公关翻车,总裁陶琳险遭网暴。可以说,和两三年前对比,互联网企业,尤其是近几年,“996”、“拼多多员工猝死”、“福报论”、“宏彦祸水”等内容都将之遭到网络污名化。

媒体上,公众对互联网大厂的媒介印象更是遭到了滑坡。在此背景下,这位腾讯公关的言论,哪怕是好心,但是也不免被人揣测。

更重要的是,当下的社交网络,即便是个人的社交账号,但是企业高层发言也容易被误读。内容传播是不可控的,所有的话题都是公关话题,高层在发言前,更是需要谨言慎行。

这和“互联网的去中心化”高度相关。在社交媒体上,一切权威都可以被解构,发言方与评论方的地位是平等的。马云、雷军这样的企业家,在达沃斯或亚布力论坛可以高高在上、接受观众和媒体的仰视,到了B站却逃不脱被弹幕糊脸的命运。无论你接不接受,这就是事实。

更重要的是,90-00后的年轻人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习惯了“去中心化”的信息分发模式。而老一辈企业家和管理者,习惯的是以传统媒体、官方新闻稿为核心的“中心化”信息分发模式。但是很显然,这次的危机,告诉了大家——年轻人不吃这一套。


2

打破符号所指:“青年”媒介形象的再建构

更进一步看,这篇内容正好是青年节发布。而在腾讯公关总监微博评论下,不少青年的评论,青年们在这个意义上消解了“腾讯公关总监微博”中的“青年”符号,对此进行再建构。

在符号学经典理论中,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联系不是自然的或不可避免的,其组合是任意性或不可论证的。

在特定的社会和历史时期,符号的意义被相应的社会惯例系统所暂时确定下来,否则人类就无法交流。

在当下社会,用于沟通、交流的所有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其意义是确定的、明确的。这保证了这个时代的人们能够共享信码、实现意义共享。

然而,青年却通过打破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这种联结,实现了其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

约翰·费斯克用能指与所指关系的破裂来论证权力的抵制。他认为“打碎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社会控制的另一种断裂,因为它瓦解了符号,而符号就是文化,所指是它的含义,因为这也是文化所制造的,它在字面上和比喻义上创造意义; 所指是文化,但能指却是自然,是知觉……”

在此背景下,一切传统、经典、权威、主流的话语、作品和表达都面临随时被颠覆和解构的命运。

“一代青年对待权威的方式并不是公然抵抗和反对,而是采用拼贴、戏仿、揶揄、反讽的手段对其尽情调侃和讥刺,同时获得自我愉悦和狂欢”。

就连费斯克也不得不把“抵制权力”的进一步走向归结到“快乐”上去。“快乐,提供了对这种权力的逃避,对规范的逃避,成了颠覆的一种手段,因为它在一种权力范围之外创造了一种私人化的领地……”

所以在这条微博下,可以看到有人对此不断嘲讽,改变,拼贴,挪用。

腾讯公关总监的“阴阳怪气” ,惹怒了谁?_第3张图片
腾讯公关总监的“阴阳怪气” ,惹怒了谁?_第4张图片

3

符号游戏者:完整性联系性的断裂

当然,这件事情背后有自媒体发文分析,怪就怪在这个公关总监发文太短,没有说太多完整内容。

仔细想想,在后现代语境下,碎片化切割了内容的完整性、联系性。在此背景下,评论变得琐碎、即时,公关总监的微博,恐怕发的时候也没想完整表述,却最终因过于碎片而背锅。

当下,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视觉化把握出现碎片化特征。微博发帖字数的控制、上传图片大小的限制、共享视频容量的限定,由此导致图像符号在个人化、片段式情感体验层面发挥作用。碎片化的图像符号,喻指青年“符号游戏者”媒介形象自我建构中的复杂情绪体验。

这种碎片化通过新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络技术装置获得充分的体现。青年对观视到的、偶然思考的、瞬间失去的片段、场景、过程都能通过手机、相机、DV 等视觉媒体在即时通讯软件中实时、动态地传输、分享,整体世界被他们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和新技术装置把握为一张张、一帧帧、一幅幅实时、震惊、瞬间的碎片化图像符号。

也正是如此,与宏大题材、一致主体、完整结构无关,群体意识被个人、快感、快乐的主观体验取代。

在此,个人情感体验以片段、局部、瞬间、断裂的形态予以显现。青年将这样的碎片化情感体验通过新媒介来实现情感沟通、信息交流,移动互联网络装置和即时通讯软件成为承载情感体验的技术工具。

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条微博能够激起众怒,最终登上热搜。

总之,“私人化的领地”似乎成为费斯克对新媒体和网络空间的譬喻。

以这条微博为缩影,背后是整个青年在网络上,解构着所谓的主流、经典、权威,而以娱乐的方式打破能指与所指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严亚 董小玉《青年“符号游戏者”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

你可能感兴趣的:(腾讯公关总监的“阴阳怪气” ,惹怒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