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28-《鼠疫》

简读28-《鼠疫》_第1张图片

局外人·鼠疫,[法] 阿尔贝·加缪,李玉民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18.

2月14至18日,梁文道在“看理想-八分特别篇”连续5天介绍了加缪的《鼠疫》,其间有对小说文本的大量引用,正如他在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里那样。待购得该书开始阅读,笔者发现,这部著作变成了“有声读物”,阅读也跟着变成了一字一句的“道长”节奏。

记得蒋勋在《细说红楼梦》中一再提到作者的“编织”。编织,是一个太重要的概念。它给人最大的启发,是要细读作品,去尝试体会作者编织的经纬。好的作品没有“废线”,不露针脚,只有多读细读,才不辜负作者的“密密缝”。二刷《鼠疫》,开始注意结构、场景、情节与人物的铺排与编织。

双叙述者

小说设置了“双叙述者”的叙事方式。第一叙述者,在开篇不久就声明,“我”是,并且说“到时候都会了解他是何许人”。直到小说尾声,这个叙述者才“承认”,“他正是本书的作者”——里厄大夫(不是加缪!!!而是小说的第一主角)。另一位叙述者,是“外来人口”塔鲁,作者给了他“到达奥兰当天,就开始做笔记”的人设,于是鼠疫过程中的人与事,都可以顺理成章地被第一叙述者随时“调用”。

里厄和塔鲁是小说中最主要的两个角色,贯穿始终,既是参与者,又是记录者。读者在两种叙事间穿梭,置身于小说事件和人物的氛围中。

时间组块

该小说有五部,这是最粗的线条,是鼠疫从出现到消却的时间线。

第一和第五部相呼应,对应于鼠疫开始(四月)和结束(来年一二月)时段,是故事的展开与收束。第二和第四部相呼应,也是全篇着墨最多的两部,对应于封城初期(四月至六月)和僵持期(九月至年底),在鼠疫发展的这两个标志性阶段,情节发展、人物互动和内心冲突最为跌宕复杂。第三部最短,有两个特点:不分小节,不出现具体人物,写的是疫情高峰期(八月)的“总体形势”,鼠疫把所有人都变成了“一种人”。

除了第三部,在其余四部中,都安排了大段大段的城市状况、市民生活和社会心态的生动描写。若非今年经历了席卷全球的疫情,恐怕不会对这样的普遍性描写心生佩服——从疫情初期的“不关我事”,到成为“大家的事”,到先后产生的流放感、绝望感、疲惫感,再到解禁后的狂欢与遗忘——所有这些,何其精准,感同身受。

时间线上的整体状况描写,非常具有画面感,所有情节就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渐次展开。

人物设置与角色编织

再来梳理一下人物设置及角色编织。主要人物角色有六个。(1)里厄,男一号自不待言,作为当地医生,他的社会接触非常广泛,其他角色都与之有不同层次的关联。(2)塔鲁和(3)朗格尔,租住在同一旅馆而相识;这二位都是“外来人口”,塔鲁是早年跟家里闹掰,四处流荡而暂居此地,朗格尔则是出差到该城的记者;鼠疫封城后,塔鲁无处走,朗格尔不想留。(4)格朗和(5)科塔尔,住在同一所公寓里;这二位当地居民,都是“边缘人”,格朗50多岁、久未“转正”的老职员,里厄一直免费为之看病;科塔尔是吃年金、有案底的“小混混”,因自杀被朗格救下;鼠疫封城后,格朗加入志愿者,科塔尔干起走私和帮人出城的勾当。(6)帕纳卢,神父,出场不多,主要戏份是两场演说,某种意义上他是作者的思想代言。这六个人物构成小说的核心角色群。

外围角色群主要有三组:(1)里厄母亲、哮喘病老人、卡斯泰尔(研制血清的老医生),他们各自的表现在疫情期间客观上给予里厄内心的支持。(2)奥东法官一家,他年幼的儿子因鼠疫患病夭折;(3)科塔尔的熟人,帮助朗格尔出城的几个“下线”。这些角色的戏份也是颇用心思,可圈可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未出场的三个女人:里厄的妻子,患病,在鼠疫之前离开该城;老职员格朗的妻子,婚后不久就“跟人走了”,只出现在格朗的“大作”中;记者朗贝尔的恋人,在巴黎,疫情之后才相见。在小说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三个女人是以“想象中的存在”牵动着她们各自男人的所思所为。

哦,差点忘了,还有政府官员,比如卫生局官员和省长,人物是有的,正如官场惯常的作风——走过场,作者也给了他们过场的戏份。

可以想见,在人物设置与编织上,作者是经过精心布局的,角色的设置绝不重复,具有各自的典型意义。在疫情这一重大事件跟前,关于生死与命运,关于责任与信仰,关于友情与爱情,如此等等,所有的纠结与迷茫、理念与行动,都通过人物与情节的细密编织加以呈现和推动。

节奏控制与重头戏安排

再细一点,进入到小说每一部的内里。如前所述,第三部没有划分小节,是一整章,其余五部,是由若干小节组成的。每一部在不同的位置安排有重头戏,展现人物性格(及其变化),推动情节发展,承载思想内涵。(需要说明的是,所谓重头戏,是有场景、有人物行为和对话的可以“演”出来的部分,各部当中还有很多精彩叙述,在此不及。)

第一部(八节49页)。重头戏在第二节,小说中核心角色群的六个人物在这一节中悉数登场。

第二部(九节79页)和第四部(七节62页)是鼠疫爆发期和高峰平台期。

第二部的重头戏出现在“三”“七”“九”。

“三”是神父第一次集体祈祷演讲,第一句话是:“弟兄们,你们在受苦受难,你们这是咎由自取。”

“七”是里厄与塔鲁的一次晤谈,用探讨甚至质询的对话方式道出二人投身抗疫的动机,以及关于上帝、英雄、意义的探寻。

“九”是记者朗贝尔寻找出城门路,是场景变换最多、人物最多的一场戏:出不出城,他需要跟里厄和塔鲁聊,塔鲁想拉他一起做志愿工作;怎么出城,他要靠科塔尔牵线搭桥,于是有不少接头场面。

第四部的重头戏是在“三”“四”“六”。

“三”是法官儿子感染鼠疫,法官夫妇被隔离,老医生给孩子施用血清,我们的三位主角(里厄、塔鲁、神父)目睹了孩子的挣扎与死亡,却无能为力。

“四”是神父的第二次讲道,这一回,他用的是“我”和“我们”,最后他说:“我的弟兄们,一定要做留下来的那一个!”

“六”是里厄与塔鲁,先是在哮喘病人住所的屋顶平台,紧接着去海边的防波堤,这是全书最重要的一场戏:塔鲁诉说自己的身世,继续探讨价值观,之后二人“为了友谊”去到防波堤游泳,默契中感受片刻的宁静。这是全书最为舒缓温馨的一刻。恰是这份宁静,构成全书叙事的高潮。

这两部的重头戏都是三场,而且是“1+1+1”模式。“1”场祈祷(神父),“1”次对话(里厄与塔鲁),“1”个事件,第二部是通过“奔走”说焦虑,第四部是通过“死亡”说绝望。这两部分的编排让人想到音乐中的“变奏”与“对位”,不得又一次慨叹:何其精准。

人物终局的安排:耐人寻味

帕纳卢神父,第二次讲道后不久,病死。高烧,没有鼠疫症状,诊断是“疑似鼠疫”。(第四部第四节)

老职员格朗,感染鼠疫,注射血清,病而复生。(第四部最后一节,也意味着疫情退去)

记者朗贝尔,与恋人团聚(团聚,而已)(第五部第四节)

小混混科塔尔,“疯了”,被抓。(第五部最后一节)

塔鲁,在疫情退去之时发病,在里厄的家里,病逝。(第五部第三节)

里厄,“纪事者”,在喧嚣过后,再次登上那个平台,作者写道:

“清冷而辽阔的天空,在楼房上方闪烁,而靠近山峦那边,星星犹如燧石,显得异常坚硬。记得那天夜晚,他和塔鲁登上这座平台,将鼠疫抛到一边,而这夜晚的情景,并没有多大差异,只是悬崖脚下的大海涛声更为喧响。。。”

平实的景物,让人不禁潸然。感时,恨别。

这之后还有三个段落,小说就结束了。每一个段落,都值得一字一句地读。

不懂法文,没看过原文。李玉民老师的这一译作,朴实,耐读。


不知不觉,把这本书读了三回,拆分了三回,仿佛还没有读完。有几个问题萦绕在心,恐怕需要更深的阅读与求解。

关于朗贝尔说的“抽象概念”。按照上下文意思,应该是指鼠疫,问题来了:为什么说鼠疫是一种抽象概念呢?(页151)

关于朗贝尔、塔鲁、里厄对话中的“理念”。里厄说“人不是一种理念”,所指何意?(页213)

关于塔鲁在身世部分所总结的,“在漫长的岁月中,至少我始终是个鼠疫患者”(页280)。怎么理解?小说中仿佛有一个隐喻,即“每个人都是鼠疫患者”。《鼠疫》这部小说本身,就是作者以文学创作的方式所作的极端状态下的人的状态的思想实验。但是如何去理解?

抄录梁文道“八分特别篇之《鼠疫》”(158-162期)的5期标题如下:

158 为什么要有想象力,才能懂得爱?

159 面对绝望,为什么有人选择狂欢?

160 英雄的动力,来自哪里?

161 怎样获得内心的安宁?

162 这一切,我们终将遗忘吗?

也许,回答出上述的5个问题,可以找到笔者上面所列问题的答案。

2020-05-11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读28-《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