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当初”:Counterfactual与平行世界 ——真实的If only,在计量经济学里

【记录LSE所学的经济学】

电影LA LA Land(爱乐之城)和CoCo(寻梦环游记)是我非常喜爱的两部电影。爱乐之城里的男女主角Mia和Seb,在洛杉矶因为梦想相知相爱,又因为梦想和爱而分开。多年后,二人都实现了各自的梦想。两人在Seb开的爵士酒吧再度相遇时,Seb用弹奏的音乐把两人的思绪牵扯到了遥远的从前。在结尾将近十分钟的蒙太奇里,Mia看到了如果当初她没有和Seb分开,二人相互陪伴、结婚生子的画面,老旧的场景仿佛是在很久很久以前。音乐奏毕时,Mia还未回过神,恍若隔世。

“假如当初”:Counterfactual与平行世界 ——真实的If only,在计量经济学里_第1张图片
LA LA Land.jpg

我曾经在2018年伦敦免费露天电影节时跟同学一起在七月的暴晒太阳底下看这部电影。片尾的蒙太奇很是让人震撼。我的印度同学看完后很难过地撇着嘴,“It’s so sad…”。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触动人心,也许就在于与现实十分贴合。不完美的结局,印证了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而完美的样子,只在我们的假想中才有。

在真实的生活中,你是否时常会有“如果当时……就好了”“要是我那时……现在就不会这样了”的想法呢?如果当时我学习再认真努力一点就好了,要是我多留个心眼就好了,如果那年我多陪陪父母就好了,等等等等。如果换成英语说,你会用到“If only”这样的句式,外加大量的虚拟语气。你很清楚过去是你回不去的曾经,只能在一遍又一遍的想象中,假想自己回到了当时的场景,模拟出一个“完美”的“平行世界”,暂时性地稀释内心的不甘心与懊悔,而等从思绪中抽离出来后,现实的生活还得继续。但在这个模拟的世界里,我们有自己最期待的样子。

这种用来模拟曾经的假想思维,在我学经济学专业时来得更加深刻。我在LSE的第一节计量经济学上,学的就是Counterfactual这个词,它由Counter(反)+fact(事实)+ual(形容词词根)组成,意为“反事实(思维)”,说的就是人们在研究一个现象时,根据现有的事实进行的假想模拟,简单点说,就是跟上面用“如果当时……就好了”模拟出一个平行世界的思路是一样的。

具体点,很多人小时候都会有被老师家长恐吓着去学习的经历。老师说,“不努力学习你就考不上好大学,没有好前途了!”,家长说,“再不好好做作业,你就别幻想着进前x名了”。我们信以为真,虽然多半是被吓的。但是,是不是我们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无法进步了呢?正常人都会说是的。但是我们之所以会这么认为,是因为看到了周围的例子——陈小二每天在家打游戏,学习成绩由第一名掉到了倒数第一名。参照别人的例子,我们也要努力。但是有同学(比如我上初中的弟弟)就会不服,“诶,你看那个学霸梁,我看着他放学后边走路边玩iPad呢,他怎么就前三?他回家也玩儿!”

因为推理不是这么回事儿。你不是陈小二,也不是梁学霸,你只是你自己,是否努力学习对别人的影响,在你身上的参考,没用!

严格来说,探讨努力学习对你是否有好处,应当在你本人身上进行实验。有人说,这不就是控制变量法吗?简单!我先疯学一段时间,看看成绩波动,再疯玩一段时间,再看看成绩波动,两个波动一比较,不就出来了嘛!

可是经济学会说,第一段时间的你,和第二段时间的你,还是同一个你吗?哲学意义上已经不是了,毕竟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Counterfactual的思维里,疯学过后的你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说不定因为你知道疯学试验之后还有疯玩试验,所以就只是佯装着“疯学”做做样子,然后迫不及待地去“疯玩”呢?这时候,等到拿疯玩时候的成绩再去跟疯学的成绩做比较,比较的结果也许会失真。Counterfactual也是一种控制变量的思想,但是,强调除了我们想研究的那个变量外,其他的一切一切,都必须是一样的,包括一切时空和状态。

哪里去找这样的状态呢,这不就是反事实的“平行世界”吗?想象着,正在疯学着的你,在另一个平行世界疯玩会是什么样的?检验学习成果时,两个你分别在现实世界和平行世界里做着同样的题目、刷着同样的试卷、做出同样的托下巴思考的动作、犯着同样的困。如果最后的成绩比较有差异,那么学习的努力程度对学习成果就确确实实有影响了。

但是平行世界里的另一个你,你好像无法找到本人,另一个你只是现实中你的假想,他好像不存在。

所以,Counterfactual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思维实验(thought experiment)。现实中没有去找平行世界的可行性时,那我们就只能可劲儿想吧。实操层面,我们还得去找一个跟你很像的人作为你的Counterfactual对象,俩人一个疯学一个疯玩,然后对比俩人学习成果。你的双胞胎兄弟姐妹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有人说,真无聊,真麻烦,我没事去想这些平行世界的疯玩和疯学干啥?

这里只是举个例子,计量经济学的本质是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中找出某一条因果关联,让我们能稍微擦干净自己的眼镜,更加看清事物的关联本质。

由Counterfactual思维所引发的有各类经济学实验的设计,包括自然实验、随机实验、准自然实验等。这些实验由经济学研究者一手操办设计,在全社会、全世界、全地球这样的大型“实验室”,寻找他们感兴趣变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当然Counterfactual只是一个起点,它所引出的上述各类实验设计中,总有这样或那样无法完全控制其他变量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引发selection bias(选择偏差)以致影响严谨的因果关系推导。为了解决这些偏误,人们又发明了很多实验设计方法,RD(断点回归法),DID(双重差分法),IV(工具变量法)等方法便出现了。

在学习Counterfactual的过程中,最让我触动的便是对“平行世界”的思考。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平行世界的存在,但是我希望有的,最好有一天还能找到它。因为这样我可以看到平行时空的我的行为、性格、喜怒哀乐,我也可以为生命河流中的一些懊悔找到让心灵宽解的地带,或者去重温曾经的欣喜。

“假如当初”:Counterfactual与平行世界 ——真实的If only,在计量经济学里_第2张图片
COCO.jpg

我很喜欢的寻梦环游记里,Miguel进入的亡灵世界,在我看来也是一个平行世界,这个平行世界甚至能让我们遇到已经离开的人和事。但是呢,人无法一直活在想象的思维空间中。LSE的计量老师,花了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把Counterfactual的思想融入在了每一个他所讲的计量模型中,后来我能想清楚,是LSE计量第一课给我带来的深深触动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假如当初”:Counterfactual与平行世界 ——真实的If only,在计量经济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