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意义来

#### 181221

台译本的书通常是竖版排列的,竖版排列的书由于需要上下移动视线,可能不一会儿就睡着了。而且竖版的书非常不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看着看着就不知道看到哪一部分的内容去了。这本书也是台译本,但是采用的却是横版排列,可以说是对我们这些读者非常友好了。

期初看到书名的时候,以为是类似于《悲观的人没有受苦的权利》这类书一样的畅销鸡汤书,抱着最近状态不佳,急需鸡汤补充补充“营养”的心态,我翻开了这本书。看到引言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并不是什么鸡汤书,而是一本回忆录,作者回忆了自己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并且根据这段经历,结合自己的精神科知识,发明出了意义治疗法。书的前半段讲的是故事,后半段讲的是意义治疗法。不得不说,故事非常扣人心弦,我几乎是一天就看完了这个故事,故事性和意外性完全不亚于一本推理小说,我对“现实有时候比想象更荒诞”又有了新的理解。

维克多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在1942年,他与未婚妻举行了婚礼,而在同年9月,他和家人包括他的新婚妻子一起被纳粹逮捕。在纳粹集中营的日子里,所有的俘虏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入营之后的阶段、囚于集中营中例行生活的阶段、释放且重获自由之后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震惊,所有的人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而入营的第一天就将进行第一次与死神的对抗,身体素质不行的一批人将会直接被送进焚烧炉,只有看起来有劳动能力的人才有资格进入集中营。

进入集中营后,每天的粮食只有一小块面包,而这一小块面包则需要支撑一天的劳动。俘虏们有两种吃面包的方法,一是将面包吃完,然后劳动一整天,这样起码能够饱餐一顿,并且不需要担心面包被别人偷走,第二种方法则是将面包撕成一片一片,到了自己规定的时间,才吃下一块,这样会感到更多的满足感。有的时候有汤,和狱霸关系好的能捞着一勺汤底,不然的话就是一碗热汤水,一点油水都没有。

在集中营里有着许多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比如永远都吃不饱和永远干不完的活,只吃一点点食物就需要在零下几十度的室外干十几个小时的活儿。晚上睡觉的时候,所有人躺在板子上睡觉,只有互相紧贴着对方才能留住最后一点温度。维克多在集中营证明了两件事情,第一就是人无论什么环境都能适应的了,在睡觉的大板子上,打呼噜的声音层起彼伏,还有一阵阵冷风袭来,但是只要躺下了就能睡着,只有第二天的哨声才能叫醒他们。第二件事情就是人不需要充足的睡眠也能活下去,维克多在集中营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还需要干一天的活儿,但是依旧活了下来,这件事情也再次证实了第一个理论。

在集中营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坚持下去的,走路直不起身子的人会被统一带去焚化炉焚化。那些还能坚持干活儿的人,也有的承受不住心理的折磨,失去了坚持下去的信心,选择了碰电网结束这痛苦的一生。在集中营,维克多会在每次干活儿的时候,身体在重复机械式的动作,而精神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和妻子进行神交,生死不明的妻子就是支撑他没有倒下的最后支柱,也就是他活着的意义。

集中营里有一种人叫做“狱霸”,是在俘虏中被选拔出的比较强壮的犯人,他们会帮助德国士兵来帮忙管理俘虏。而这些人,却是最凶残的监管者,他们为了能在长官面前好好的表现,非常残忍的对待同胞,甚至比德国士兵还要凶狠。这是因为他们一旦变得温和了,他们又会被贬为俘虏,所以他们变得比士兵更加凶狠,残忍。

而第二个阶段就是在适应了集中营生活后,变得麻木不仁,开始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感兴趣。看到有人触电网后,大家就扑上去想要看看尸体上有没有好的鞋子和疝气带之类的物品可以供自己使用。看到周围的人被殴打也毫无感觉,就连自己被狱霸殴打也完全没有了感觉。维克多在入狱后也经历了这样的状态,只有当狱霸辱骂他当医生时肯定揩了不少油水时,他才有些许反应,进行反驳。

第三个状态就是出狱后的状态了,维克多在熬过了两年半的时间,战争终于结束,而他也躲过了最后一劫,获得了新生。而第三个状态,维克多并没有经历过,而是看着他的同胞们进入了这个状态,就是出狱后的疯狂,出狱后他们都觉得被这个世界所亏欠,所以他们做什么过分的事情都不觉得过分,反而觉得是自己应得的,他们觉得他们曾遭受了非人的折磨。

维克多结合自身在狱中的经历,和自己精神科医生的身份,发明了意义治疗法。意义治疗法可以用尼采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东西能帮助人在最坏的情况中还能活下去,除非人体认到他的生命有一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出意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