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读书之前,我想先弄明白翻开这本书的目的

精进|读书之前,我想先弄明白翻开这本书的目的_第1张图片

1.主题阅读&作家阅读

知道采铜的这本书,是因为之前看了彭小六的一些文章,里面提到一些书名在看的过程中我记录了下来,一一在当当上买了。既然在此处说到彭小六,那就再多说一句。通过他的文章我学到了一个新的阅读方法:主题阅读。主题阅读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于我却是一种新的体验。以前自己也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阅读,但我是做“作家阅读”,即把自己喜欢的作家所有作品翻个遍,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了熟悉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模仿人家的行文方式,那时候看的大多是外国作家的小说,其中最喜欢的莫过于莫泊桑、狄更斯、巴尔扎克。不过这种阅读方式从大学毕业后,也就没有再继续下去了。因为两种方式都体验了,所以我觉得这两种方式各有特色,选择哪种方式阅读取决于自己想通过阅读获得什么。主题阅读,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你在一个新的领域成为高手,对该领域的东西做到全盘了解,适用于目的性较强的短时期学习。作家型阅读,通过通读某一个作家的作品,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用词特点,行文方式,以及思维方法,我觉得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阅读小说,对于那些刚入门的小说写手,研究一个作家的作品,可以模仿他们的写作方式、以及情节安排的技巧进行自己的写作。

目前在做主题阅读,虽然时间还不是很久,但我隐约觉得主题阅读在影响我的思维方式,感觉自己脑袋里零散的东西在集中向一处靠拢。

2.《精进》|阅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大多数人在翻开一本书前,会不会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眼前的这本书?自己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收获些什么?或者只是纯粹地为阅读而阅读?

之前读了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完之后总觉得有点失望,因为觉得自己没有看到自己期望的内容。要是以前我的话,我会归结一句:这书没啥意思,光看一男人在书里瞎讲一大堆空的理论,没一条实际可行的东西。但是这次我没有这么做,而是顺着失望的这种情绪,我反问了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失望,难道我的潜意识里想要从这本书里看到的东西不单单是各种思维方式,还想看到更多吗?

古典的《拆掉思维里的墙》是我针对“个人知识管理”主题阅读挑选的书籍,而且也是开始主题阅读的第一本书,看完后我觉得自己没看到一条明确关于如何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建议,所以失望在所难免。但是在阅读采铜的《精进》的第四章——怎样的学习,才能直面现实,关于知识解码和反思的内容,让我重新思考了《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它讲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对我有什么价值?仅凭主观的感受对其进行评价是否有失偏颇?

通过阅读《精进》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的阅读意识开始有了一点变化。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思考自己阅读的目的,开始向自己提问。

采铜的这本书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展开。虽然这些主题都是我们身边耳熟能详的东西,但是作者用了让大多数人能接受的方式讲授了一些方法。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时间、学习、思维这个三个主题,虽然本书抽的七个主题作者讲得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有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但是于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这个三个主题。很喜欢作者提出的问问题式学习,他说:

“问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形成长期的,一贯的思考路径。问题构成了学习的连续性。当没有问题的引导时,可能我们常常只是零散、随性地去涉略学习材料,去捕获一些不相干的知识。”

通过实践,我觉得这是个事半功倍的方式。而在这样的解答中,我也追溯到了自己潜意识里的阅读目的:通过此类阅读,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考路径,让自己脑海里零散的东西分档、归类,给自己的思维梳理出一条条清晰的道路。关于今后的阅读,我想我已经有了更明确的方式。

3.5:30的早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告诉你,在万籁俱静,黎明破晓前读书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

昨天的烦恼还在梦里沉睡,今天的焦虑还没来得及上演,没有任何顾虑,那一刻完全是自己的。《精进》是我在早上读完的,加上做读书笔记大概用了5天左右,到今天写读书记录,差不多也就是花了一周。

但要是没有这些早读时光,我想这本书至少要花两周才能看完,或者会被我粗糙地跳读。如果是在平时看,或许我就不会想那么多,收获也不会有这么多。

谢谢早读的这个idea,虽然我没有加入任何早读活动,也没有加入任何阅读群,因为觉得阅读事非常私人的事。如果你也有阅读兴趣,那就不妨早起几刻,把一天最美的时光交给阅读,交给自己心爱的那几本书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进|读书之前,我想先弄明白翻开这本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