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问答 | 体验一款应用时,怎么用产品化的思维去分析呢?

注:本系列为个人问答系列,�会针对一部分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和回答。

问题:体验一款应用时,怎么用产品化的思维去分析呢?

产品经理的手机里都有很多APP,但使用频次比较低,很多可能只用过一次,从什么角度分析产品的优劣,以及和竞品进行分析呢?

个人回答

大多数小伙伴,APP都是体验后,去理解,再去分析。
这也是我之前的方法:

  • 「先体验这个功能画个图 ->了解功能设计的目的 -> 思考目的背后的原因」
  • 然后我得到了很多知识点:“产品可以这样或那样来设计”“这个目的有这样的解决方案”
  • 也是从What出发(界面展示的结果),了解How是什么(这么设计策略),最后去思考它的Why(为什么这么设计)。

后来慢慢我觉得这样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

  1. 虽然我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但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会遇到很多问题,它的Why你未必用的上,因为没有人在别人产品已经占据市场的时候,采用一摸一样的Why,去解决同样用户的痛点。(PS :注1)
  2. 因为同样类型产品会有不同的目的目标指标,同一个目的有很多方法策略,同一个方法又能作出很多的设计方案。那这么多的设计方案,自己的产品用哪个?哪个设计是最好的? 凭什么这么认为? (PS:注2)
  3. 这时候逻辑会断档,那咱们就上线测测数据把,咱们不是有MVP和A/B Test嘛,一个让我们快速验证,一个让我们快速测试。
  4. 但这里面有一个坑,就是「量子不可测原理」,在测量量子时候,你用什么方法去测试,这个测试的方法就会影响到测试的结果。也就是说,我选择一个产品方案,但是这个方案一旦上线,所有得到的数据,都是基于这个方法的,就算用A/B Test,其实知识改变了一个其中一个小变量做的测试,那些没有被你选择的方案,没有机会证明自己是更好的。

而我个人建议更好的思维模式应该是:

  • Why为什么这么做;How具体方法策略;What成果,也就是黄金圈法则。(PS:注3)
  • 通过这样的方法,去思考整个产品里的逻辑,让整个逻辑贯穿起来。

啰嗦的半天大道理,我讲讲到目前为止自己的经验:

一 . 针对真正优秀的产品,是需要花时间去思考它的Why:

  1. 思考这个产品背后行业成功的本质:比如喜马拉雅,得到APP,提供是语音内容服务。他们产品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产品的定位是什么,成功原因是什么。
  2. 根据产品/行业的本质,去思考代表这款产品「用户体验」最的核心指标是什么。(PS:注4)
  3. 除了核心指标之外,还有哪些关键性指标,比如海盗模型AARRR,但是这个模型只是最基础的部分,还有很多需要精细化的指标,这个可以慢慢深入。

二 . 然后开始真正的体验这块产品,理解它的How:

  1. 一款真正好的产品,每个功能都有明确的目的,并且都可以量化的,这就是之前为什么要先想明白「指标」是什么。
  2. 研究具体功能就从最大的功能开始,也就是底部或Top的菜单,从产品本质出发来先想为什么设计这个功能,为哪个指标服务,然后在细拆到二级菜单的每个功能,再拆三级每个功能,但方法都一样,先去思考这背后的跟产品本质的,逻辑关系,为哪个指标服务,拆解了哪些精细化运营指标。(PS:注5)
  3. 然后再来看产品的展现形式,比如布局,UI设计,这里面也是跟功能有逻辑关系的,但是通常会反馈到很精细化的指标上,反复调优后的结果,一般情况不太容易了解到背后很多功能微调的真正原因,除非有相关产品经理的分享。

三. 对于产品来讲,调研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不建议因为学习而学习:

  1. 需要把这些理解和分析,提炼成自己的方法论,整理成自己的产品逻辑,拿出来讨论,接受挑战。
  2. 然后再把方法和逻辑拿去自己产品验证,而不是去照搬功能 ,然后通过数据,让自己产品落地。

最后强调一下明确自己的目的很重要:是为了职位规划,还是竞品调研,还是行业分析。
要根据自己的目的调整自己的目标和策略。

四. 其他补充:
一般体验学习的化可以从自己作为用户的视角出发,感受整个APP的设计,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可能是一个悖论,因为如果只是随便看看,并不是这款产品的深度用户,很难真正能理解这款产品的好坏。比如:拿为例,这里是 “阅读的人知识获取 / 写作的人分发渠道” ,如果你不是深度内容的获取者,也不是内容的写作者,你很难理解每个功能背后设计的真正原因,以及每个功能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么设计,比如为何要提供Markdown编辑器,又比如喜马拉雅的在线录音工具以及背后的音频处理机制,对于喜马拉雅意味着什么。

以上就这些想到的了,欢迎大家来交流讨论。

备注:

  • 注1: 出海虽然可以,但是不同国家的用户并不是所有痛点都一样,照搬也会水土不服。
  • 注2: 比如QQ音乐,网易云音乐,都是从听歌出发,产品定位和策略完全不一样,一个定位是工具,一个定位是社交,然后产品功能的细节设计有差异化,当然现在QQ音乐也开始学习网易的优点
  • 注3:这套黄金圆圈方法是需要训练的,因为人的大脑结构就决定了无法从Why开始思考,只有2%的人可以做到。
  • 注4::比如视频/语音类的核心指标不是点击观看的次数,不是观看内容数量,而是「平均用户收听时长」。
  • 注5:每个功能其实都是一种服务,在腾讯一般是不谈“功能”的,而是说我为用户提供了那些服务,我的用户服务路径是什么。另外每个模块不直接谈产品设计,交互设计,而是谈为用户创造了什么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PM问答 | 体验一款应用时,怎么用产品化的思维去分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