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碰撞后,究竟剩下了什么?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碰撞后,究竟剩下了什么?_第1张图片

   为什么人们总说,懂得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在《认知突围》一书中我找到了答案:道理是不是真懂了?凡是没有引发实际践行的,要么是并不真正认同,要么是没有真懂。而我眼中的大多数人实则是在实践和大量经验积累后让他们认为,有些事情就是自己无能为力的,这是人们对有些概念认识不清,从而总是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

   我也是那些“大多数人”中的一个,也曾尝试努力但最终无果而放弃,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或是他人无法合作配合。但我比他们更为勇敢,敢于将缺点暴露,甚至刨开仔细研究。因为这会是人们的“共性”,而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对“底层知识”加以正确引导。所谓的“底层知识”即为人们所看到的“大道理”,再将这些“底层知识”加以“自我认知”的处理,才会有人们的“情绪输出”与“交互输出”。所以提升认知就是提升底层知识的正确性,从而弱化这些负面“共性”。

   什么是人们的“共性”呢?在工作竞争中,我们尽全力付出却还是比不上同辈分的同事,我们就认定是自己能力不足,或者怀疑领导和公司存在偏袒;在学习中,我们做完计划安排,却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执行计划,最终认定自己无法养成习惯而放弃;在婚姻当中,我们总为理想的生活而奋力拼搏,却没想到现实带着所有羁绊冲我们野蛮得打击,最后还是被现实“屈打成招”,承认这就是“生活”,那种理想的美好是自己当初想得太天真。等等这些,都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知处理方式。

   在现实面前人们的理想简直不堪一击,而人性最根本的体现,就在于每个人心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发生碰撞,最终剩下了什么。《认知突围》中解释“理想主义”为人们灵魂深处的责任感,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而“现实主义”是通过大量的前期数据积累,它能帮助人们解决一些极其现实的问题。

   我提出这两者,并非是让我们在两者发生碰撞时选择理想主义或是现实主义的观念,也不是改造人们的认知,而是让我们去深入探索“自我认知”的产生过程,然后自行判断和取舍。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和我说,她想要考证但总是因工作压力大,下班后即使没有工作上的任务,也只想休息,哪还有心思在考证上面花时间,结果买了书也做了计划却一直没实行过。到底是真的工作压力大所产生的惰性使然,还是对自己过早的“否定认知”,让自己连打开书的勇气都没有呢?在她的问题中如果保持工作压力的同时坚持看书复习考证为“理想主义”,那么“现实主义”就是工作压力带给她的精神负担太过沉重,出现生理疲惫与惰性,导致自我认知过早得认为自己无法做到而放弃。她一方面买书做计划,另一方面却又迟迟未开始看书的计划,这就是她心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碰撞最鲜明的矛盾体现。

   我不能说坚持理想主义或者现实主义就是对的,毕竟我们都同样是“人”,人性的产生必有它的道理。但不代表不可以减缓碰撞的猛烈性,我们可以提升认知的层面从而让两者稳定共存,彼此休戚相关。

   在我朋友的例子当中,工作压力是问题的罪魁祸首,虽然我了解不到她的实际工作压力有多大,但大量的案例经验告诉我,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总会把模糊的工作压力放大化体现在精神压力当中,并且压力所产生的的疲劳又使人不愿将模糊的工作压力具体化,也就是“精神压力”>“实际压力”

   了解这一自我认知产生的逻辑后,人们开始怀疑:是否自己的精神压力过大了?渐渐得能够耐下心来好好剖析压力的来源,具体化为哪些点。而人往往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

   除了工作压力的问题,再有就是过早得定义自己的能力,以至于这种自我认知使自己还未看到结果前就提前放弃。人们善于在工作上、学习上甚至是一些生活的细节上,对自己下定义:上班总是迟到、交任务总是拖延,就定义自己有“拖延症”,简直为之后的“拖延”都找到了好借口;学习时给自己定的目标计划,没有坚持做几天,就定义自己养不成固定习惯,提前将自己否定了,又如何能再继续完成计划呢?生活上对摄影感兴趣所以买了一部单反,但是自己拍的照片不好看,没研究几天便就放着积灰,于是就定义自己只是一时兴起、三分钟热度,不论是哪个兴趣爱好,都将因自我认知的缺陷而被抛弃或遗忘。

   所以,“否定认知”的产生源于“过早定义”我们先原谅自己:原谅自己的迟到、原谅自己的未按计划执行、原谅自己暂时未热衷于自己的兴趣。这些都是人的“共性”,正常人都会有的小情绪,待我们平却了这些内在的情绪,我们依然能够再准点上班、再按计划执行、再热衷于自己的兴趣。而那些能做到每天不迟到、按计划丝毫不偏离、每天热衷于自己的某个兴趣爱好的人,才是有“偏执病”的非正常人。

   “先别急着否定自己,不能按自己的计划来那就先休息一段时间,等调整好了再继续看书复习。”我和朋友这样讲。毕竟我们生而为人,谁都不是圣人,唯有提升自我认知,才能减缓这些“共性”对我们的残害。

   我在参与了“日更挑战”,并不是一定就有日日更的能力,甚至在刚看到这个活动时,认为自己做不到,而没有勇气接受“挑战”。但最终我说服了自己,要原谅今后没能力日更的自己,不需要太过自责,因为自责会让我失去继续日更的勇气。

   在“底层知识”被正确引导后,我们才会发现这个貌似复杂的世界中,“真理”也许是另一个模样,它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体,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碰撞后,究竟剩下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