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磨刀不误砍柴工”吧,从脚下开始起步

“磨刀不误砍柴工”是个古代谚语,大意就是做好准备工作会提供办事效率。但如果你刚开始学习什么,还是忘掉这些话比较好,对于初学者而言,如果真的想学好,用点笨办法,走几步弯路,也好过过分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
因为这句话是说给会砍柴的人听的,如果你连砍柴都不会,就别着急磨刀,先把刀拿稳了,砍准了,练练力气,才是正事。
如果心思都放到了磨刀上,那可就跑偏了。

跑偏之一——找捷径

捷径是一个永恒的诱惑,因为大家都知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但不是人人都能在风雨中坚持,也不是人人都能在风雨中找到方向的,所以捷径就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首选。可惜,很多事情没有捷径——虽然它是那么诱人。而且有些人会信誓旦旦的说“这绝对是捷径,我花了很多功夫才找到的,也确实有效,分享给大家”,对,没错,但那是他们的捷径,这些都是花了许多“功夫”才找到,没有之前的铺垫,这些捷径也没有出现的可能。就像吃了四个饼,你吃饱了,能说前三个饼没用吗?
我喜欢玩摄影,所以经常有朋友或同事问我“你看我拍这张照片,用什么光圈合适,用什么焦距合适,用多少快门合适,用什么感光度合适……”。想必大家也有类似经历,尤其是技术上有一技之长的人,少不了这类问题。刚开始我还装模作样说几句,后来发现不对啊,你不能想起什么就问什么啊,而且只针对某张照片问,全是各种参数,似乎只要调好了参数就可以拍出好照片了。于是我就给他们推荐一些摄影书籍让他们看,几天之后还是不断问,我才明白,这根本就是不想看书,不想费事,我给个答案了事。我就开始装大师了“你知道卡蒂埃 布勒松吗?老NB了,传说人家一辈子拍了700多万张照片,NB吧?他说过一句话,就是‘前一万张都是废片’”。话不能说得太透,但我的意思已经表达了“你什么时候拍够一万张在跟我谈这个吧”。
既然说到摄影,多说几句吧,一万张就够了吗?不够,布勒松一辈子没用过数码相机,全是胶片,基本上按一下快门心里念叨一句“哎呀,XXX钱没有了”,数码时代不同,使劲按,没感觉,就像刷卡购物一样,只顾着快感,无视了成本。所以,数码时代,一万张就是最低限度了。那么拍够一万张或者三万张就够了吗?不够,你还得多看书,知道一些基本道理和技巧,通过拍这些照片来实践,来了解什么情况下该应用什么技巧。那么实践一万张就够了吗?不够,你还得删照片,把你认为不好的都删掉。对于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目标的业余爱好者而言,基本上前三万张照片,经过你拍、学、练两年之后(假定两年拍了三万张),除了那些因为某某人在而不能删的纪念照之外,能剩下二十张就不错了。
也许你会说“你逗我?”不好意思,真的,有些路不得不走,即使你作为旁观者都能看出来的错误,很多时候你也会犯,然后从犯错中学习怎么避免犯错。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只有用心不用心。

过分依赖工具

既然上面用摄影举例了,这里还说摄影吧。
摄影圈里面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群体,叫做“器材党”,现在好像其中一部分人被称为“老法师”了。这些人特别喜欢重视器材,你看看各个摄影论坛,什么“XXX镜头看世界”,什么“德味”,什么“XXX和YYY的比较”……
我也被很多人问过类似问题,比如“尼康好还是佳能好?”,“CCD好还是CMOS好”,“X镜头和Y镜头哪个好?”……太多了。
我只能说,无所谓。因为你的照片好不好,看内容,看构图,看色彩,看光比,看模特好不好看,露的多不多……唯独不看你用什么拍的,器材什么的真无所谓。有人会跟我说“那不一样,200万像素的手机拍的能和1000万的单反比吗?”好吧,我改一下,“现在市面上卖的摄影器材,95%都无所谓你选什么”,至于那5%,你还记得当年电视上的爱普泰克网易拍吗?
狗头和牛头差多少?从参数上看,也许牛头比狗头强100%,或者80%;从使用上讲,狗头能满足你80%的期望,牛头可以满足你98%的期望;从价格上讲,你一高兴就可以买两三个狗头,要攒点钱才能买个牛头。
CCD和CMOS差多少,这简直就是胶片和数码谁好的翻版啊。
半幅和全幅有差距吗?你咋不说135和120画幅有差别吗?
说器材差距的,或者说器材党们,基本上都跑偏了,忘了照片好坏是相机后面的头决定的,而不是前面的头决定的。
器材很重要,但只需要满足你的需要就可以了——至少,对于初学者而言,器材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先用手里的器材拍它几万张再说。
实在不行,还有后期嘛。

我们该怎么办?

学习的时候,不要想捷径,不要找好的工具,有什么用什么,把注意力放到基础知识上,基本原理上,也许开始会很累,但当你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你就会发现,属于你自己的捷径,更顺你的手的工具,就开始出现了。
这时候,才能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忘掉“磨刀不误砍柴工”吧,从脚下开始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