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联网简述
1.1 互联网发展史
互联网发展史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自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开始,科学技术被运用到军事领域。随后,有关包交换、TCP/IP等通信协议的技术研发,使得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
而关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简史,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https://www.sogou.com/link?url=hedJjaC291OfPyaFZYFLI4KQWvqt63NBP47fcI1diteoKMdbHUe2Wg..
1.2 互联网公司岗位
在这里呢,我们就重点了解下产品岗职位的分类:
功能产品经理:公司里都会有的一个岗位,主要是负责UE原型的设计,相关文档的撰写、输出,确保产品迭代周期,协调部门与部门直接的互相配合,调用相关项目资源,关注竞品分析。
运营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和运营岗是有一定区别的,主要是借用一些运营手段实现产品的价值,并且通过产品迭代协助运营工作进行。好的运营产品经理是可以通过产品本身去带动产品,举个例子:滴滴打车初期推广的时候每个用户只要打车就可以获得10元红包,这个功能大大减少了推广的成本,并且可以让产品产生一定的自我裂变性。
数据产品经理:随着互联网、大数据飞速发展而流行,这个职位通常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通过不断的分析数据信息,查看数据的趋势且预测数据的走向,提升产品本身的质量,优化业务产品,中型公司对数据产品经理的需求量也是很庞大的。
商业产品经理:因为现在的产品已经无法使用以前的方式去盈利了,这个岗位是需要去发掘产品中的盈利点(当然这个也是所有产品都要具备的技能),转化平台流量带来盈利(如:广告推广、增值业务、直播秀),找出用户的差异化并变现。
策略产品经理:主要是负责产品的策略规划和公司的战略制定。分析产品的发展趋势,及时补正产品发展的漏洞,一般不做执行工作。根据公司核心业务改正公司发展战略,将公司战略与业务产品合并在统一轨道中。
二、产品知识
2.1 产品定义
产品:产品是一种载体,这个载体被放在市场中供人使用和消费,以满足某种需求。产品可以分为实体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如一台手机、一双拖鞋是实体产品,如短信服务、手机游戏、网购平台就是提供了无形服务。
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产品是在互联网领域中产出而用于经营的商品,即一种满足用户需求和欲望的载体。这个载体其实是“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可以概括为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2.2 产品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有:用户需求、用户关系、用户类型、产品形态及其他
(1)用户需求
A.工具类:解决用户“使用性”的需求,用户一般用完就走,与用户之间发生的是单边关系
产品案例:如计算机、日历、相机等
B.内容类:提供由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组成的内容,满足用户对内容消费的某种心理需求。产品中建立的关系一般有产品经营的主体、内容产生者、内容消费者。
产品案例:如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
C.社交类:解决用户人际社交的需求,用户与用户之间相互吸引,用户之间建立关系后便产生了产品的黏度。社交产品用户基数大后会形成巨大的网络效应,这使得社交成为互联网商业的底层之一。社交类产品以用户社交建立底层之后,可以在上面建立内容、交易等产品生态
产品案例:如微信、微博、QQ的基础形态等
D.交易类:以商业交易为目的,解决用户交易需求产生后各个环节的问题。产品建立的关系有产品经营主体、交易的各方。而根据交易方的需求动机,可以分为toB(Business)和toC(Customer)类型。
产品案例:各种网购产品、O2O(Online to Offline)及新零售等
E.平台类:主要是建立了多边的用户关系,能满足多种用户的多方面需求。
产品案例:如微信生态化平台、淘宝生态平台等。
F.游戏类:主要满足用户的游戏娱乐需求,其价值一般有游戏规则、体验效果、用户关系吸引力决定。
产品案例:如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炉石传说等
2.3 产品从0到1到99
综合我自己在参加互联网+创新大赛上的获奖项目从中获得的经验和学习,我觉得一款优秀的产品从0到1,它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不论是BOSS还是产品经理决定是否做一个项目,不可能取决于这个东西挺有意思就拍脑门往里冲,大部分的结果自然不言而喻。当我们有了一个比较好的idea的时候,需要进行一些市场方面的调查,比如我们参赛的时候的idea起源点大学生旅游市场仍存在很大一部分隐藏价值,而国内没有一款产品是针对大学生旅游痛点而设计的一款产品,有了这样一个idea后就必须得考虑从哪些方向点切入。
凭什么你做的就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所以,我们前期进行了市场方面的调查,随后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QQ、朋友圈等途径邀请国内各大高校同学参与问卷调研,收集了大概200多人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高校的用户答卷,从中挖掘出了大学生旅游比较重视和决定旅行的因素,成本、时间和体验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所以,这时候你得来看看这个东西是否具有做的价值,未来是否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否能带来可观的收益。
当你决定要去做了,才是1的开始,那么接下来你需要完成:
①确定产品定位(我们要做什么,解决用户什么问题);
②市场调研(市场前景如何);
③竞品分析(是否存在脱颖而出的机会);
④用户调研及分析(用户的痛点及希望能有个什么样的产品);
⑤产品需求确定及文档编写(PRD);
⑥原型设计;
⑦开发、测试、上线;
⑧维护,反思;
2.4 产品体验五要素
使用产品的对象是用户,用户的体验是产品好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用户体验并不是指一件产品本身是如何工作的,用户体验是指“产品如何与外界发生联系并发生作用”,也就是人们如何“接触”和“使用”她。当人们询问你某个产品或服务时,他们问的是使用体验:它用起来难不难?是不是很容易学会?使用其起来感觉如何?
关键的设计虽然很小但一旦设计出错,就会失去用户。如:按下按钮时的“滴答“声似乎无关紧要,但如果这个声音觉得你是否喝到了咖啡,那么它就变得关键。即时你从来没有意识到是这个按钮的失败设计给你带来了麻烦,你不妨想想,用户在使用你产品时有时能启用,有时没有启用,虽然用户不知道原因,但其实是产品由于按钮不能发声,没有给用户正向反馈,而降低使用成功率,你很快就会失去一个顾客。
所以用户体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提高用户体验避免不了研究用户体验要素,用户体验五要素有:a.战略层b.范围层c.结构层d.框架层e.表现层。
战略层
不管功能型产品还是信息型从,在这里关注点都是一样的。战略层分为两个视角:
①用户视角:用户需求,明确那些将要使用我们网站的用户想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还要知道他们想达到的这些目标将怎么样满足他们所期待的其他目标。
②企业视角:企业对网站的期望——产品目标,可以是商业目的(通过网站达到今年100万的收入)或者是其他类型的目标(让用户可以从网站获取全国的各种体育信息)
范围层
进入范围层后,功能型产品一侧转变成功能规格(functional specification):对产品的“功能组合”的详细描述。而在信息型产品一侧,范围则是以内容需求(content requirement)的形式出现:对各自内容元素的要求的详细描述。
结构层
在功能型产品一侧,结构层将范围转变成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在这里我们可以定义系统如何响应用户的请求。在信息型产品一侧,结构层则是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合理安排内容元素以促进人类理解信息。
框架层
框架层被分成了三个部分,不管是功能型产品还是信息型产品,我们必须要完成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一种促进理解的信息表达方式。对于功能型产品,框架层还包括界面设计(interface design):可以说安排好能让用户与系统的功能产生的界面元素。对于信息产品,这种界面就是导航设计(navigation design):屏幕上的一些元素的组合,允许用户在信息架构中穿行。
表现层
不管功能型产品还是信息型产品,在这里关注点都是一样的:为最终产品创建感知体验(sensory experience)值得强调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功能型产品和信息型产品从这五个维度分出来的层或块之间的界限并没有这么明确。最常见的情形是,你很难鉴定某个用户体验店额问题是否可以通过重视这个要素或那个要素去解决。是在视觉上玩一点小霸气就可以还是改造最基本的导航设计?另外还有两个额外的因素,他们将会对最终的用户体验产生影响,首先是内容(content),其次是技术(technology)。
三、产品经理
3.1 什么是产品经理?
鉴于我个人也是个尚未入门的萌新,我希望引用大佬们的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产品经理就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整合和管理各种人力、物力等资源,高效的将解决方案变成实际产品输出的领导者。 ——王淮,《打造Facebook》作者
产品经理就是在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从功能策划到用户反馈都需要负责的人。 ——胡澈《缔造企鹅》作者
通常是指负责对现有互联网产品进行管理及营销的人员,他也负 责开发新产品。 ——王坚《结网》作者
3.2 工作职责
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疑惑,我成为了一个产品经理,到底有什么工作职责,没错,我也有同样的疑惑,根据自己近段时间与百度工作的学长的聊天和自己在网上的了解,我把它总结为以下这些方面。其实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范畴,可以分为:
A、战略性工作:做战略研究和分析,帮助产品找到出路和方向,需要做大量的行业用户的分析和研究,数据和思辨较强,战略工具熟练使用(我目前了解到的有易观、艾瑞等大数据统计网站)
B、设计性工作 :原型设计,交互设计,UI、UE这些事PM的核心和基本技巧
C、项目性工作 :资源、人员、时间和质量的把控,做好QA和QC的帮扶,测试的帮扶,营造一个良好的团队工作环境和凝聚力
D、市场化工作 :产品的包装、买卖点归纳,及销售面向的用户群分析等
E、商业化工作: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做好数据分析,产品的迭代更新和完善,进行产品的市场引领和创新增长点的挖掘
3.3 能力要求
I.基本素质:沟通表达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责任心、行业荣誉感
产品经理在某些方面上其实可以看做团队的Leader,在一款产品应用诞生、成长、成功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运营、设计、开发、市场等部门团队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是能够营造一个团结向上、和谐的工作环境的。在我看来,一个有凝聚力和开放的团队,是一款成功产品诞生的必然条件,因此沟通表达必不可少。
所以,我在大一的时候加入了学校的演讲队,在演讲队的那段时间,起初自己上台面对众人演讲还会有些紧张, 在和队员们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地锻炼了自己的自信心,通过参加各种演讲比赛,提炼自己的核心观点,通过黄金圈法则逻辑框架去理清自己表达演讲思路,在这个写稿背稿再到演讲的过程中,使我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担任班长,与同学们沟通日常会遇到的种种关于学分、学业、生活等问题,我选择耐心去一一解答同时在发生矛盾时选择用合适的方式去解决,去沟通。在学习能力方面,我会关注国内外互联网资讯的发展新闻,同时每个月会阅读2-3本产品方面的书籍。与团队在参加智能设计大赛的时候,由于本科上课课程中获取的知识十分有限,我就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去自学python的一些算法和关于体域网、可穿戴式设备实现通信测试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最终应用到产品的策划和开发中。因此我愿意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驱动自己去关注学习前沿知识。而且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责任心,我可以因为我的项目不能及时达到预期的计划安排,而选择在实验室连续一个月待到晚上10点才回宿舍,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去写PRD、和团队成员开会讨论遇到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许公司不会主动要求我加班,但我不允许自己负责的产品出现差错,我只知道,它在我手中我就一定不会让它出现差错。
最后的行业荣誉感,其实是我个人希望具备的素质,因为自己是享受一款产品从0到1到99的过程,我喜欢捣鼓互联网行业的APP,去挖掘他们背后产生的需求,为什么这样设计,同时在参加比赛策划项目的时候,项目一步步走向正轨,解决其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是能够让我享受同时觉得自豪的,因为热爱,所以不会觉得无趣和劳累,这是我所希望自己拥有的行业荣誉感。
II.专业技能:市场能力、洞察能力、运营能力、领导能力
在这里我做了一个能力模型的分类和简单分析:
3.4 入行建议
3.4.1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结习惯
阶段性的工作结束,自觉地思考一段时间内的得失:学到了哪些新的东西?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应该怎么做可能更好?获取了哪些新的资源?掌握了哪些方法?慢慢地习惯性地总结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从最简单的日常工作开始,认真记下自己在工作中的经历、导师或领导和同事的建议、学到的新知识等,打好基础,也保证自己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这既是一个好习惯,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这也会是我之后去实习希望每天做到的事情)
学会管理时间
一般来说,安排给职场新人的工作都会是一些相对简单、琐碎、但对他们又有一定挑战的工作。尤其是在一个节奏比较快的团队,有时候虽然是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但新人在处理的时候仍手忙脚乱,甚至有些主次不分。
管理时间是一场持久战,能力越大、职能范围越大、事情也越多,越需要掌握管理时间的方法。因而,从入职开始,新人就应该开始学习管理时间的方法,学会分清楚手头工作的轻重急缓,能够更合理地分配精力和时间,以匹配团队的工作节奏,也为以后适应处理更复杂、更多并行工作的情境做好准备。可以尝试自己制定计划,并尽量按照计划执行,就算“计划赶不上变化”,也一定是好过没有计划的。
保持学习的习惯
一定要明白,学习应该是一种习惯,而不是一件事情——习惯会融入到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事情却是静静躺在你的list上等待被执行的任务。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看书、逛社区、看公众号、上网课、甚至一次交谈……都能够成为学习的途径。
在刚开始的时候,我比较建议大家看书。一本好书能让人获益匪浅,最重要的是书中的知识结构会相对完整,通过看书能建立初步的知识地图,让读者在相关领域建立更完善的概念,为后续深入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信息打下很好的基础。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了解他人的经验和观点,选择性地吸收,扩充知识地图的边界和细节。
3.4.2多多思考和寻找方法
在日常工作中,深入思考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思考我们的工作:
基于目标的角度:任何工作的开展都是有目的的,不是闲来无事摆弄。有些导师或领导安排的工作,可能会耐心解释工作的重要性、为了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应该以什么样的思路去做。但也有很多时候,任务下达的信息是很模糊的,接到工作时完全感受不到工作的意义。这个时候,作为新人,更应该思考工作的目标是什么,究竟是为了谁在做这件事情,这项工作在整个项目中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理想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想不清楚可以和导师或领导保持沟通,也可以了解一下团队其他成员的工作以做参考。
基于对象的角度:在不同的团队中,有不同的业务需求和工作流程,同一份文档的受众、作用都可能有一定差异,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更多地基于人的思考。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也是一样,人的知识背景、立场、职责、性格不同,在沟通时也应当针对人的不同采取不一样的策略,如何以最快的方式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图、寻求双方意见达成一致、避免沟通中的误解和冲突,都需要更多基于人的思考。
基于效率的角度:当然,我们会希望能做更多创造性的工作,但不可否认,很多工作还是有一定的套路可循的。套路不是生搬硬套,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理解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竞品分析怎么做?新增功能应该如何设计?一篇软文怎么写?一次会议要如何达成各方认同?就像前面说的,明白为何做、为谁做,就能大致明白应该如何做,需要从哪些角度找资料和突破。就拿竞品分析来说,产品、运营、市场、战略等各个层面关注的信息各有偏重,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不会做一个大而全的竞品分析,而会分解到几个层面的分析,而每个层面的分析都是有方法可循的。
四、 逻辑方法论
4.1黄金圈法则
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思考模式,分三层:
Why: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的目标、理念是什么;
How:采用什么方法、措施;
What:我们的产品表现形式,即现象、成果是什么。
黄金圈法则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模式,同时也是逻辑思考和表达的方式。先思考为什么,再思考如何做,最后结果是什么。这种从战略层面到执行层面的思考方式,是一种符合逻辑层次模型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