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道教派系简介

历史溯源

早期道教没有现在所说的“派”。

道教成立之前的方仙道、黄老道等学术性派别,被张道陵吸收为道教内容,后人把他的派称为教前派。

一、初创时期

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也称做天师道。

张角以《太平经》信仰创立了太平道。

由帛和创立的“俗神祷”信仰称为帛家道。

以经篆传授的有茅山上清道、阁皂山灵宝道、陕西周至的楼观道等。

二、道教发展

晋代和南北朝以后,又有上清、灵宝等派别先后出现。

各道派教义思想基本一致,只是道法和道术的侧重点不一,或师承系统有别。

直到南宋、金、元时期出现的净明道、太一道、真大道教、全真教等和与符篆派同时出现的金丹道(包括外丹与内丹派),皆不以“派”称。

三、门户林立

把某某系统称某某派,是元末明初盛行的。

道教的各种修持方法为了追宗溯源找出自己的传授系统,遂有了“派”的名称和世代系统。

同一时期的道教信仰中的两个修持派别:

全真道重在内丹清修,包括张紫阳一系的皆称作“全真派”。

正一道重在符篆修持,如茅山上清、阁皂山灵宝,龙虎山天师道、西山明净道,皆称做“正一派”;

在这两大派系之中又各有其分枝小派,这些分枝小派使以其成道祖师为开派始祖,用五言或七言诗体作出一百字或几十字作为代系,如现存和使用的八十六个派名,就属于这一类。

用字代传绪,使人可一目了然,某某人是某某派的第几代传人。

除此之外,符篆派还有以“法篆”传授的分派,如上清派、灵宝派、清微派、神霄派、东华派、天心派、北帝派、净明派等等。

四、四大教派

1、正一道

道教各符派的总称。

亦称正一派,系由天师道长期演变并与上清、灵宝等派逐渐融合而成。

其标志是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于元大德八年(1304)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

此后,江西龙虎山传天师法的龙虎宗(正一派),

清江阁皂山主要传灵宝法的阁皂宗(灵宝派),

江苏句容传上清法的茅山宗(上清派),

皆统一于正一派,天师道从此亦名为正一道,其他如净明、武当等支派均属之。

2、全真道

亦称全真教。

由王重阳创于金大定七年(1167)。

主张三教合一,认为三教同源,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主要经典,

在修持方法上,重清修,不尚符,不事黄白之术。

在教规上,严格要求入道者不娶妻,不茹荤,出家住丛林。

全真道的支派较多:

属于依托北五祖的有钟离帝君钟离权的正阳派,纯阳帝君吕洞宾的纯阳派,重阳祖师王重阳的重阳派等;

属于北七真创立的有邱处机的龙门派,刘处玄的随山派,谭处端的南无派,马钰的遇仙派,郝大通的华山派,王处一的嵛山派,孙不二的清净派。

此外,北宋时张紫阳撰《悟真篇》,传紫阳派,本不属全真道,因元末陈致虚兼受王重阳和张紫阳所传,统归全真,后称张紫阳所传为南宗,王重阳所传为北宗。

3、真大道教

亦称大道教。

沧州刘德仁创于金初。崇尚《道德经》,并吸收部分儒、释思想。

不尚符,不重飞升化炼之术,亦不讲长生久视之事,而颇重默祷召劾为人治病,一时信奉者甚多。

元末逐渐衰落无闻。

4、太一教

卫州萧抱珍创于金初。

该派道士须出家,与全真道相类;

以传“太一三元法之术”名于世,善祈禳术,以符为人治病,则又近天师道。

传至七祖萧天佑(嗣教约当元仁宗、英宗之世)后,逐渐与正一道合流,其后事迹不详。

五、当代道教

在真大道与太一道消失以后,全真与正一便成为道教的两大宗派,流传至今。

现在国内常见到的道教所属派系,

属于全真教:邱长春龙门派、郝太古华山派、刘长生随山派、谭长真南无派、王玉阳玉山派、龙门岔枝孙玄静金山派,还有一些派的传人。

属于正一教:茅山毛真君的清微派和正一天师派。


注:摘自百度百科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摘:道教派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