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七日之夜,称“七夕”,中国民间有“乞巧”的习俗,故七夕又称“乞巧节”。
民间传说,七夕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据说,牛郎是南阳城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马氏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条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服,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
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美妙动人,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常以“牛郎织女”来描述夫妻的恩爱。
牛郎织女的故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追寻到西周。
《诗经·小雅·大东》(西周)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睕彼牵牛,不以服箱。
这首诗与爱情无关,牵牛和织女只是两个星座的形象出现的,是周民借于发泄对周室不满的拟定物像。这里既无故事情节,也无感情纠缠,但是,无论如何,织女和牵牛已不再是别无涵义的纯粹天象,而开始与纷繁复杂的社会、人文发生了联系,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幻想,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西汉时,牛郎织女被描述成两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有描写“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指昆明池两边的牛郎、织女雕像。 这大概是牛郎织女拟人化的开始。
而真正把牛郎织女爱情化的便是: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秋夜星空,寥阔而明净。银河浩浩,机杼札札。织女正在辛勤地劳作,然而,今夜她似有所思,似有所忆,心乱如麻,往日里能织出绮丽云霞的纤纤素手却因精神恍惚而终日织不成布了。她哀怨情伤,泪眼迷离,。凝眸处,银河岸边,伊人也相思。纵有千种风情却是向谁诉。
这首诗,大概就是牛郎织女故事的源缘了。这里虽然没有故事情节,但牵牛和织女已不再是纯粹的物象了,他们已经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和形象。而且这里的主题是恋人间的离情别恨。基本上是后来的牛郎织女故事的主题了。
故事的真正成型还在东汉,《风俗通义》里有这样一段记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渡织女故也。”据此我们可以明确知道,最迟在东汉,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已经基本定型了。牛郎织女之间是夫妻关系,鹊桥相会,离恨别苦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了。
其后,在三国时代便有了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诗歌了。如蔡邕《青衣赋》:“悲彼牛女,隔于河维”。如曹丕《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植《九咏注》:“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经生成,便在民间不胫而走,广泛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断得到补充演变和深化。逐渐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而万变不离其宗,牛郎织女的夫妻关系始终没有改变,这个故事也就是夫妻之间的爱情故事。南朝梁宗懔《荆梦岁时记》中所记载的大约就是这一故事体系的原始面貌: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纤。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曰夜渡河一会。
这里仍然停留在两位星神之间的爱情纠结,缺乏感人之情节,在其后的演变过程中,天帝成了王母娘娘,织女成了她的外孙女,牛郎则成了人间的放牛郎。由星神之恋变为人神之恋,使传说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
故事逐渐地完善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美化的过程,织女已经是真善美的化身,而牛郎的朴实敦厚,善良执着更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家庭中相亲相爱,男耕女织,不离不弃的理想境界。
牛郎织女的故事不只是普通老百姓喜欢,而且也感动了无数的诗人墨客。自牛郎织女故事流传的几千年中,也留下了无数的七夕诗作,有上千首之多,历朝历代都有。几乎所有的名家都写过与牛郎织女故事有关的诗或词。
我不妨摘录几首,以飨读者。
七夕(唐)李 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七夕偶题(唐)李商隐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七夕(唐)杜 甫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菩萨蛮(宋)苏轼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闻月堕星河转。
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
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实在太多了,我真舍不得许多,但由于篇幅有限,只能选之这些了。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四大民间爱情传说。这四大传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而让历代诗人为之动容的唯有牛郎织女的故事。
当然,七夕的内容应该更丰富,但与我的主题无关,暂且不谈。上面这些诗词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七夕和牛郎织女的,我只取其一,这就是家庭和爱情。
牛郎织女故事的主题就是坚守家庭和爱情。还有勤劳、善良和忠贞。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不断演变而且不断丰富完善的,但其主题永远是夫妻、爱情、忠贞。几千年了,这代表了中华文明,这代表了传统道德。
然而,这样美好的一坛陈酿也会变味。近几年寂寞的七夕节忽然流行起来了,这是传统文化的复兴?我注目着。直到有一天,我全明白了。
曾记得几年前的一个七夕的夜晚,我和一位同事从江苏滨海往回赶,正好遇上了台风,不得不暂留苏州,那天到苏州已经是傍晚时分,顾不得吃晚饭,怱急地去开客房,跑了一家又一家,却都是客满,从大到小,跑了很多地方,终于入住下来。但感觉总有点不对劲,这小旅店中怎么也是出双成对的男男女女啊。心生疑惑,我问了我的同事,今天怎么啦,这样低档的旅店也这样拥挤。我朋友说:"你也太落伍了吧,今天是七夕啊,如果没有这该死的台风我也到家了。″哈哈,七夕节啊,我似有所思,不禁问道:"你想你老婆了吧?″。他看着我像看一个怪物,反问道:"谁说七夕节是与老婆过的啊!″。我目瞠口呆,无言以对。七夕节应该是忠贞的爱情的节日,何时变成了偷情节了啊,我一脸的茫然,一脸的无知。
我终于明白,今天之七夕节已经变味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的基本主题已经逆转。
从家庭、爱情、坚守为主题的牛郎织女故事到小三、纵欲、离异为主题的七夕!这是中华文明的断层。
几千年了,这种以夫妻为单位的爱情故事,难道就断送在我们这一辈?这确实让我痛心。
七夕节是七夕节,情人节是情人节。不能等同。更不能把中西方的文化混为一谈。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不能说丢就丢。以家庭夫妻为单位的爱情是中华文化的永远的主题,不可任意篡改。
牛郎织女的故事将永远传下去,世世代代。我预言,今天之现象只是一股逆流,从长远来看,源远流长是千古不变的。没有源头的文化终究是昙花一现。
巫山云雨永远代替不了海枯石烂,爱情的忠贞不渝终究会战胜朝三暮四。七夕节是中国人的七夕节,不是西方的情人节,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传承,不会轻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