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有感

读《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有感_第1张图片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它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而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回避问题、逃避痛苦。如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或许有人说我没有问题,我感觉我现在过的很好,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处处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各种问题。你与老板的关系;你与下属的关系;你与父母的关系;你与子女的关系,面对问题时,你是在积极主动解决,还是在消极回避。。。所有的逃避,都是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

一、自律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解决它们的过程又会带来新的痛苦。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使我们疲于奔命,不断经爱沮丧、悲哀、痛苦、寂寞、内疚、懊丧、恼怒、恐惧、焦虑和绝望的打击,从而不知道自由和幸福为何物。这种心灵的痛苦通常和肉体的痛苦一样剧烈,甚至令人更加难以承受。正是由于人生的矛盾和冲突带来的痛苦如此强烈,我们才把它们视为问题,也正是因为各种问题接连不断,我们才觉得人生苦难重重。而作为我们,面对人生中的众多问题,不断面对并解决的过程,才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

    学校刻意为孩子们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没有人不渴望成长 ,都渴望获成成功而不是遭受失败,所以它会释放出最大的潜力,努力将所有问题解决。而面对“问题”的思维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承受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痛苦,我们就能从痛苦中学到很多的东西。有大智慧的人不会因为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他们会迎上前去,坦然承受问题带给自己的痛苦,直至把问题彻底解决。而大多数的人都宁可躲藏在自己营造的虚幻世界里,选择回避它们,这无异于作茧自缚。心理学大师荣格一针见血地指出:“神经官能症,就是人生痛苦最常见的替代品。”

    大多数人所患的不是神经官能症,就是人格失调症。它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但表现症状却彼此相反:神经官能症者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症者则不愿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与外界发生矛盾时,神经官能症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者则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神经官能症者常常把“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本不应该”挂在嘴边。不管做什么事,他们都觉得自己能力不及他人,不够资格,因而缺少勇气和个性,总是做出错误的判断。面对问题,他们坚信问题应由自己负责,而非别人和社会所致。

    人格失调症者常常说“我不能”、“我不可能”、“我不得不”, 似乎他们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的行为完全是迫于外界压力的无奈之举。他们缺少自主判断和承担责任的能力。他们顽固地认为问题和自己无关,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祸首。

    还有不少人兼具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统称为“人格神经官能症”。在某些问题上,他们把别人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内心充满内疚感;而在另一些问题上,他们却拒绝相信责任在于自己。

    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上,判断自己该为什么事和什么人,这是一个永远存在的难题。这个问题从未彻底解决过,因为我们必须不断地评估、再评估我们的责任所在。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我们必须完全自愿和主动地去进行这种反反复复的自我审视。在我们孩提时,我们都有人格失调症,都会下意识地逃避责罚。也有的孩子会有神经官能症,把自己承受的痛苦看成是罪有应得。而其实有些应该归咎于他们的父母没有对他们付出足够的爱。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使心灵变得健康。而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器,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我们要求自己和孩子自律,其实就是在培养双方如何忍受痛苦,获得成长。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这些原则并不复杂,即便是小孩子也能够掌握。不过有时候,即使贵为一国之君,也会因忽略和漠视它们而遭受失败,甚至自取灭亡。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

    承担责任:记得有一次在工作中,我工作的很累,就去请教一位前辈。结果那位前辈回答说:“恩。是你的问题。”这是什么回答,完全不是我期待的,我有时不悦。我再次问道,"你说的没错,我知道有问题,所以才来找您的,你认为我怎么做才好呢?"。结果他说:“我再说一遍:你现在是有问题的,你的问题和时间有关。是你的时间,而不是我的时间。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你的问题。”,我当时气的要命,转身就走。过了好长时间,我才意识到他说的没有错,我的时间是我的责任,只有我才能决定怎么安排和利用我的时间。我工作的时间长,那是我自己的选择。为个人的选择与行为承担责任,难处在于它会带来痛苦,而我们却想要躲开这种痛苦。我请求领导替我安排时间,其实是逃避长时间工作的痛苦,而这正是我选择努力工作的必然后果。我向前辈求助,是希望把责任推给别人,就意味着我们为了躲开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逃避自由。

    忠于事实: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事实了解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虚假、错觉和幻想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事实如一张地图,地图只有越完整,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么地方,怎么到达那里;如果地图失真,我们就会迷失方向。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在于需要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的内容准确翔实。

    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以生气为例。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需要具备克制脾气的能力。这个具备可以参考我上一篇《选择放弃,保持平衡》。

二、爱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经常听到有人感情失意而极度沮丧时,因无法忍受孤独,甚至产生轻生之念,常以自杀相威胁。他们痛苦地说:“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没有了他(她),活着还有什么乐趣?我是多么的爱他(她)啊!”。每当看到这种新闻,我都想说:“你所说的不是爱,而是一种过分的依赖感。确切地说,是一种寄生的心理。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那不就是一个寄生虫吗?代表你们的关系和感情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因为需要依赖才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爱情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人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关心与保护自己,心理健康的人承认这种感觉的合理性,却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不会只想着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都寄托在别人的情感关系上。

    如同现代人喂养的宠物,只是希望它们永远都不要长大,可以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这是我们看重的宠物对我们的依赖性。而爱一个人不一样,因为这样的爱不无须付出过多的努力,不是主动选择和努力的结果,对于双方心智成熟的提高也无帮助,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帮助他人的心灵获得成长,也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爱与被爱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不把别人看成独立的个体,无视别人的的独立和自由,恐怕就是“自恋”,。有的父母也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只把子女当成自我的延伸。有一个诗人对此提出批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三、成长与信仰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

    通常,我们对信仰的定义过于狭隘。我们认为,拥有某种信仰,就意味着要相信神灵,加入某个信徒组织,举行某种宗教仪式。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去教堂,也不相信超自然的神灵,我们就会认为他没有信仰。其实并不然,因为在人的头脑中,信仰是一直存在并不断变化着。小时候,父母就是我们的信仰,父母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间的至高法则。长大后,我们经过不断的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我们不停的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广阔的领域,修正我们的地图。而这不停完善的世界观,就是许多成年人的信仰。

    在真实的上帝周围,其实流淌着大量肮脏的东西:残酷的圣战、宗教审判、动物牺牲、活人献祭等等,无数宗教都是以毁灭性的教条主义为特征,那么,问题是出于我们过于信仰上帝,还是我们天生就容易流于教条主义呢?熟悉顽固无神论者的人都知道,他们从不信仰神灵,以打破神灵崇拜为荣,及至到了独断专行的程度。他们实际上并不比狂热的宗教信徒好到哪里。那么,我们该摒弃的是信仰本身还是教条主义呢?

    我认为,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心智成熟与成长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