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五十二天

《论语.里仁篇》第八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可能一直看我文章的人会有点奇怪,为什么这一篇没有做解析!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很多人不管是否熟悉《论语》都会说,只是在不同的人的心里,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没有人能真正的说清楚这里的“道”代表着什么!

有人直译过来,是这样解释的: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是可以的了。”

这个解释乍一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往深里一想,“真理”二字可大可小,可以概括的范围非常的广。

总的来说,在我们生活中只要是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符合客观规律的就是真理。

因此,不管是科学理论还是人生道理,甚至是生活经验,在这世间可以被称作为真理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难道人的生命就如此的轻率,只是为了搞清楚一个道理就可以失去?

对此,我深不以为然,在我的观念里,如果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一个道理,搞清楚了一件事情的真相,甚至是发现了某一种事物的规律,这些事会令到我喜不自禁、喜笑颜开,甚至手舞足蹈的兴奋不已,但是绝对不会让我愿意就此放弃自己的生命。

人为什么要去发掘真理呢?不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找到事物的规律和真相,从而活得更加快乐,更加有意义吗?所以为什么会愿意死去?

因此这个解释很显然的不被我认同,我相信孔子也不会如此轻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可是,这句话被记录在《论语》里,流传了那么多年。相信当初被记下就一定有它的特殊之处,而被传扬也定是有它的意义。只是时代变迁,随着孔子的直系弟子们渐渐的离世,真实的意思也因此被掩藏在了时光里。后人各种不明所以然的解释都因为各有各的道理而存在,也因为各有各的矛盾而不能被大众认可。

也有很多人在“道”字上破费了一番功夫去解读,将这里的“道”与孔子提倡的“仁”划上等号,解为“早上知道了“仁”道得以推行,晚上死了也无遗憾了。”取其舍身成仁之义。

有道理吗?也有道理。看见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得以实现,即使死了也觉得安心了。

可是,还是不能解除我心中的那个困惑,既然“仁道”都已经在推行了,为什么还要死呢?活着看着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不好吗?

读书,总不能读个不清不楚,如果说服不了自己,别人怎么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又想到了因为古人对于汉字的运用和我们现代人对于汉字的运用是有很多的不同的,会不为是在字义的解释上面存在着问题呢?于是我又好好的把这句话一个字一个字的拆了一遍。

经过一番查阅,在“道”和“夕”的解释上面都发现了一些可以提出争议的地方。

“道”是华夏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也就是说“道”在古人的眼里既代表着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大自然的一个代名词。老子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因此,“道”之于古人就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冥冥中主宰着一切。它代表的绝对不是一般的道理。

“夕”这个字,我们今天都是用来指落日黄昏、夜晚,如夕阳,夕照,七夕等。可是这个“夕”字除了在时间上的意思,在古时也通“亦”,还可以解做“莫”,就是不的意思。也通“昔”,昔时,往日。还有“衺(xié)”,歪斜不正的意思......,逐一数来我们似乎也不能单纯的把“夕”就解读成“晚上”了。

如果取“莫”的意思,这句话的解释就完全变了,由原来的“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是可以的了。”变成了“早上听闻了大道,就莫要死了。”

如果取“昔”,解释也就变成了“早上听闻了大道,昔日的思想可以让它死掉了。”

如果取“衺”,解释还可以这样说“早上听闻了大道,那些歪斜的说法可以让它死掉了。”

一字之差,解释变可以天壤之别。但是似乎取这几种说法的任何一种都会比“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是可以的了”显得更加的积极一些。

我也不知道自己这样的解读方法是否正确,但是我始终觉得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固然有很多英勇之人曾经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牺牲,但是我相信,如果可以,他们肯定还是希望能够亲身感受变得更加美好的世界。不是因为怯懦,只是因为生命实在可贵。

也许孔子真的是有一个令他不断追寻的“道”,为了实现它,甚至可以付出生命。但也或许,孔子只是在告诉后人,一旦寻到了“道”的真谛,就该将心中那些往昔错误的思想彻底的抛弃。

既然这一章,那么多人都不能真正的解读,我也姑且找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说法来理解。

一朝闻得真“道”,旧“道”可弃矣。

这便是我的理解,各位看官不妨也可以自己好好体悟一番。

“之乎者也”,明天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五十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