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下·上

文/精读猫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下·上_第1张图片

朱元璋将全国划分为15个行政单位,统称2京,十三布政使司,2斤京北京和南京,十三布政使司,包括陕西、河南、浙江、广东等,相当于省一级行政单位。这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把行省制更加细化了。

例如江浙行省被拆分成浙江和福建。

江西行省对拆分成江西和广东。

这是为了削减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行省制取消了,但人们还是习惯叫那些行政单位为省。

清康熙初年,布政使司又改称为省,时至今日,省仍然是我国一级地方行政单位。这个基础就是元明奠定的。

此外,元朝势力萱副司管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中原文化开始传入偏僻的贵州等地,设立宣政院,统辖西藏,并掌管全国佛教事务。西藏由此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这些地方行政制度也被明朝继承。

接下来读一读元朝对明朝政治制度的影响。

历史学家通常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定性为专制。

不过专制的程度,不同朝代,不同君主都不一样。

汉朝和唐朝世家大族有一定实力,皇帝受的制约比较大。

宋朝皇帝的集权程度显著提升。

但宋朝重文轻武,士大夫地位尊贵。

有一段君臣对话,很能说明问题。

士大夫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宋神宗则认为。

变法确实会损害士大夫的利益,但对老百姓有好处。

士大夫领袖文彦博回答。

陛下,您是同士大夫一起治理天下,而不是老百姓。

意思是皇帝要考虑士大夫不能为所欲为。

相比较宋朝,明朝皇帝的权利就大多了。

以法律为例。

洪武六年,朱元璋颁布大明律。

比起前朝法律,大明律要严厉得多。

同样是犯谋逆大罪。

唐朝法律规定,犯者本人出斩。

其父子16岁以上者处绞刑。

大明律则加大惩罚力度,谋逆者凌迟他的祖父、父亲、子孙甚至同住一处的寝友。凡是年满16岁者通通斩首。

大明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做了详细规定。

穿着、出行,买卖、婚姻。

都得按法律来。

朱元璋又亲自整理案例汇编成册。于洪武十八年颁布了大诰。

大诰一词语出上书,使周公对臣民的训诫。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白,希望通过这些案例让臣民知道高压线碰不得。

大诰非常严苛。

大臣诽谤朝政,结党营私,要治罪。

老百姓拒绝缴纳公粮要治罪,读书人拒绝当官也有罪。

这可不是开玩笑。苏州有两名儒生不愿当官。

他们和地方官书号在本乡隐居读书,结果遭到告发。两名儒生被杀头抄家,地方官被处死。

朱元璋的逻辑很简单。

不堪为皇帝服务,就是想谋反,该杀。

所以说大诰的目的是管控臣民,让他们绝对服从皇权。

当然皇帝本人是不受限制的。

整个大明朝只有朱元璋可以根据大诰给臣民定罪。

就是说皇帝凌驾于法律之上。

明成祖朱棣在这方面更是登峰造极。

朱棣推翻建文帝后,要求大臣方孝孺替他写登基诏书,遭到拒绝。

朱棣威胁说。

你不写,我就灭你九族。

方孝孺大道,灭十族也不写。

盛怒之下,朱棣把方孝孺的亲戚朋友学生都算起来,凑成十族杀掉。

诛十族,别说大明律,连大诰律都没有,完全是朱棣的发明。

所谓法律。

不过是皇帝肆意操纵的统治工具。

因此,臣民只有老实听话的份儿。否则就等着挨揍吧。

嘉庆帝在位时,同官僚集团闹矛盾。

数百名官员跪在紫禁城外,要求他收回成命。

嘉靖帝大怒。执行榨刑。

也就是打板子。

当场打死16人。

当朝大学士杨廷和的儿子都打的皮开肉绽,然后留放。

皇帝如此对待大臣。

在唐宋时期是无法想象的。

那历史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

学者多从皇权的发展,明朝皇帝的性格等角度进行分析。

这当然有道理。

不过元朝的影响可能更直接。

记住一个关键词就好。

主奴关系。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下·上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