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著的《故事营销》中,有个公式叫:品牌价值=产品物理价值 + 故事情感价值。故事还能在产品中产生价值?
一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雷尼尔效应”。
说是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准备建一个容积庞大的体育馆,但立即遭到教授们的全体反对,原因是阻碍了他们可以在食堂一边就餐一边观看雷尼尔山峰;学校同意了。
原因是学校在招聘教授时,总讲一个校园美景故事:这里湖泊星罗棋布,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美洲最高的雪山之一——雷尼尔山峰,开车出去还可以到达一息尚存的火山——海伦火山,等等。
而正因为这个故事,让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比美国教授平均工资水平低20%左右的待遇。
换句话说,华盛顿大学教授的工资,80%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20%是以美丽的风景故事带来的愉悦心情补偿的。
二
同样道理,故事在产品品牌中的作用,有时几乎起决定性。
小镇上有两户卖麻绳的人家。镇东这家总奇怪,两家麻绳质量差不多,自己这边卖一文钱,问津者无几;镇西那家卖两文钱,买的人络绎不绝。
最后他忍不住了,派人买了一根来研究。老板拿来一看,发现对方卖的绳子居然还用油纸红丝线仔细包着,而包装纸上,赫然写着“御用麻绳”四个大字。
喜欢听故事、猎奇是人的一种天生本能;有时候更是一种基因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自私的基因》)。
三
故事在各种品牌中的作用几乎无处不在。
1
就象同仁堂。 说是:
少年康熙曾得过一场怪病,全身红疹,奇痒无比,宫中御医束手无策。康熙心情抑郁,微服出宫散心,信步走进一家小药铺,药铺郎中只开了便宜的大黄,嘱咐泡水沐浴,康熙遵其嘱咐沐浴,迅速好转,不过三日便痊愈了。为了感谢郎中,康熙写下“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并送给他一座大药堂,起名“同仁堂”。
而且经历三百多年沉淀,积累了大大小小若干感人故事,2001年被郭宝昌拍成历史长剧《大宅门》。品牌的价值得到不断延伸。
2
1979年,可口可乐与中国粮油集团签订合同,获准向中国出售第一批瓶装可口可乐。
合同签订后不久,《人民日报》出现关于可口可乐神秘配方的故事报道,尤其突出了保护配方的各种夸张手段。
比如说掌握配方的只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掌握了配方的1/3,这三个人的身份绝对保密,他们都必须签署“永不泄密协议”,绝不能将手中1/3的配方泄露给其他人,也包括另外两个部分配方的拥有者。他们也不被允许坐同一架飞机旅行,以防止可怕的意外发生,导致绝密信息的失传。
于是一个来自美国的饮料迅速成为文化界流行的谈资,人们争相传讲可口可乐神秘配方的故事,也争相品尝神秘配方制造出来的味道。随着口碑传播的不断扩大,可口可乐开始渗透进我国的各个角落,成了最早占领拥有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市场的国外品牌之一。
四
产品中的品牌故事,有时竟可以任意虚构,只要切合人们的情感需求。
英国伦敦,一个地处街道旁的不起眼的四层小阁楼,只因为一个虚构的故事,成了“故居旅游”中最传奇的品牌——伦敦贝克街221B。据“史料”记载,福尔摩斯曾住在这里。
人是一种情感动物,在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中,其中的精神需求占据了人类总需求的3/5。
一个成功品牌的形成过程,就是情感故事内化为产品的过程。而此时消费者通过购买获得的不只是产品的物质形态,更多是品牌故事带来的情感体验。即使需要支付高价才能获得,消费者也会心甘情愿。这就是故事带来的品牌溢价。
当然,这种故事是符合人类道德前提的,是符合人类对一切美好愿望的追求。比如有关爱情、生命、美德、尊重、个性等。
2017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