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发现)

        罗丹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偶尔采撷,亦是发现。

        入睡前,读字卡或讲一本小故事,几乎是我和小妞之间雷打不动的节目,熏教机里的古诗唱读通常扮演背景音乐。小家伙执拗,说好讲三遍还是五遍,决不能偷工减料假装睡着,她会爬起来使劲掰开你的眼皮,还不管力道轻重。每回,都是我以失败告终。

        今天,读到“星”字,旁边配词:五角星,北斗星,还配话“北斗星像一把勺子”,突然,她接话,“还像一个购物车一样”。我愣住了,一把勺子是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想法。实际上,对着满天繁星,我曾躺在晒坪上,努力寻找北斗星的身影,也极力把它联想成一把勺子而从未是其他。听她这么说,仔细端详旁边的配图,还真有几分神似!为自己原先的思维定势汗颜。

        前两天,给学生上了一节名著阅读指导课,这本有些零散,且有点隐晦的《傅雷家书》,以一封封书信的形式,对着远在国外的孩子千叮咛万嘱咐,傅雷的成功,让这本书被许多家长奉为家庭教育的圭臬。傅雷本身取得的成就,还有他给孩子创造的社会条件,都是我们普通人所不能及其的,可为何编者将其作为一本必读名著放到教材中?我想陪伴是它所想要表达的用意之一吧。虽然远隔重洋,电话也不像今天这么发达,书信便是重要的沟通方式。从日常的柴米油盐,再到的艺术内容交谈,或者是国内日新月异的变化,都被傅雷诉诸笔端。学生的表述中,除了大部分提及的父爱,惊喜的则是他们的成长感悟,小熠甚至说到了成长必须具备内趋力。原来,读书的收获,总是不经意间迸发。

        特别喜欢这句“赤子孤独了,创造整个世界”,开心时,光顾着快乐;忙碌时,则心亡矣;而孤独时,才能静下心来阅读,思考,反省,汲取,收获。思虑枯竭,多向外学习,创造美好世界。

        午餐时分,大家围在一起边吃边聊,某师唉声叹气,数落所带学生的种种不是,课堂不配合回答问题,读书声音小等等;也曾听过另一位老师说起同一波孩子,语气里多是嫌弃。每听到此,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几个字。五个手指头都有长短,我们总希望他们共同进步,我们却等不及他们成长,我们总吝于给他们一些赞许。

        我们总是囿于思维定势。

        作为老师,少一些固定型思维,多一些成长型思维吧……或者,多观察事实,少评判宣泄。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一样(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