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过往十年的流沙与红利之一

2017年开始,随着美团发力互联网下半场,转身杀入2B领域,阿里为了遏制美团派出口碑积极应战餐饮互联网化,餐饮业在几大巨头的大力推动下,新概念、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随着进入2020年,为了应对疫情又迅速涌现出一大波新趋势、新热点。


但对很多餐饮企业经营者,最头疼的是如何辨别哪些我们应该真正抓住的真金,哪些只是浮云?Tony哥觉得,我们都无法未卜先知,也没有火眼金睛,与其妄自猜测什么可能是长期主义的趋势与红利,不如换个思路,我们一起去看看过去十年,哪些影响过餐饮的东东,看看那些当年红极一时的,什么终是流沙,什么终成红利。


餐饮业过往十年的流沙与红利之一_第1张图片

2010年之“团购”

2010这一年对于餐饮业从业者记忆最深的一定是“团购”这两个字。团购从电商快速杀入生活服务业,在餐饮业这个高频刚需行业得到了一轮爆发式增长。团购套餐的出现,乃至后期美团与大众点评为了竞争而出现的包销,让很多餐饮企业第一次见识了互联网流量以及互联网平台公司的彪悍。


团购之后,就是一众O2O概念的兴起。无论团购还是O2O,其本质,从商家角度,看似都是从互联网平台引流到店,顺便薅互联网公司的羊毛;而站在互联网平台公司的角度,通过烧钱并借助餐饮的线下流量,引流到平台,成为平台用户,未来通过持续增加消费场景,实现用户变现。


从2010-2015年,可以说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的五年。而这场互联网+的盛宴,在2015年10月,随着美团收购大众点评,实现了团购市场一统江山,也就是互联网行业信奉的“赢者通吃”。


而2016年,原本美团的王兴信心满满的向1万亿GMV进发时,团购这场餐饮互联网化的伪革命,终于因为商家无法继续承受团购带来的利润损害,以及美团开始肆无忌惮的试图提升平台扣点以收割平台利润红利,而出现因商家的抵制而迅速衰落,未出2年,团购已经不足顶峰时的三分之一。一个历经5年,从千团大战中杀出,并耗费数百亿资金,成功登顶的O2O业务,却不想结局竟是如此收场,也算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少有的故事。


Tony哥想,团购的起落自有其因果,但真正留给我们的思考,找出其结局的归因,并从中获得同构迁移思维能力,来辨识当下以及未来,还有哪些看似热点,却仍属团购本质的事物,并以此为戒。

2011年之“粉丝经济”

2011年热度最高的一个词非“粉丝经济”莫属,并自此开始延伸出“用户思维”、“互联网思维”等一系列大词。而真正让大家认识到粉丝的力量的,应该是一位传统行业功成名退,又转身杀入互联网硬件领域,并在后来成为中国互联网领军企业的一位大人物“雷军雷布斯”,和他的中国第一代互联网手机,“小米”。毕竟苹果离我们太遥远了,而小米的横空出世,让我们终于知道了,原来手机卖的不是硬件,“米粉”原来还可以运营,硬件可以按照BOM价来销售。


而几年后,人们又一次刷新了对小米的认知,原来小米不是手机,而是建立了一个互联网智能设备的生态体系,几亿用户才是他们最大的私域流量池(当然这个概念直到2018年才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而IOT智能硬件也是2017年前后才逐渐被人们所熟悉。


小米在过去的十年间,前端抓用户经营,后端抓供应链生态整合(这不就是2016年国家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嘛),中间持续强化与用户的连接(从线上到线下体验店)。今天,小米已经打造了一个强大的覆盖几乎全场景的生活智能设备帝国。


此刻,Tony哥不禁想再向下挖一层。小米过去十年的做法,不就是混沌大学创新学院的供需连模型上,持续创新迭代。如果从更大尺度来看,小米就是在第一曲线上不断的进行小分形创新,壮大自己的护城河与竞争优势,通常供给侧进化,为核心用户提供更多价值与增值产品和服务。


而对于一家餐饮企业,我们可以同构迁移,思考和借鉴小米的底层,看看我们自己的供需连逻辑:

“需”-我们应如何管理顾客并满足他们的需求?

“供”-我们应如何优化产品并持续创新给顾客更好的价值?

“连”-我们应如何与顾客建立高效的连接,特别是有效连接与管理忠诚顾客?


很显然,“供需连”是企业长期的发展策略,也是经营核心底层逻辑,因此,坚持长期主义、打好基础并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护城河来建设,才是正道。过去的五年,你的企业在供需连上做了哪些有价值的事情呢?

2012年之“自媒体”

2012年,“自媒体”这个关键词快速走入人们的视野。新浪微博自2011年火爆,快速点燃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想成为KOL(意见领袖)的梦想。而餐饮企业虽然没有赶上第一波微博的红利,但仍有一批勇于接受新事物者,大胆的拥抱微博,并开启了餐饮企业的粉丝与自媒体运营之旅。


由于微博的强媒体属性而弱商业属性,虽然微博也努力尝试了不同行业的商业化场景,比如为餐饮行业开通了微美食频道和粉丝会员和优惠券,但最终受限于微博自身的媒体属性,很难将微博作为商家的粉丝运营工具,大部分行业化的尝试都没有跑出来。但是,一批餐饮企业却因为在微博上的积极探索而改变了传统思维,在几年后微信时代,成为新的领跑者。


2013年之“微信”

关于微信,想必无需Tony哥多述了,相信无论谁在2011年时都不会想到,那个在当年有惊无险的超越彼时的即时通讯先行者米聊的APP,后来竟能够成为一款改变世界的国民现象级软件。


之所以Tony哥将微信归结于2013年,是因为经过2年多野蛮生长,微信在2013年1月,首次突破3亿用户,成为全球下载量最多通讯软件,并且,在2013年8月开始的5.0版本,微信开始加速在企业服务的能力,API、公众号、店铺页,并在随后的2014年,开启了微信支付和各种智慧行业解决方案之旅。这之后,餐饮业也随之快速进入微信商业的时代。


微信的十年以及其中几次关键能力与业务的分形,语音、朋友圈、社交、公众号、开放平台、小程序、企业号(微信)、直播,让微信以“连接”为商业底层的路上不断扩展边界与能力,并改变着世界与人们。


而2012年出现的字节跳动(今日头条),其商业底层“以智能算法连接人与信息”,与微信的逻辑何其相似,也走出了相似的发展轨迹。也许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有些企业的底层坚如磐石,可以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而有些企业却是在流沙上构建业务,并昙花一现。

 如果你认真思考过微信或字节跳动的发展过程,我想我们应该经常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的商业逻辑的思考够不够“Root”?

Tony哥

2020-6-16

更多内容,请关注系列文章【Tony哥说餐饮数字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餐饮业过往十年的流沙与红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