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有感

图片发自App

"生命的美别无其他,不过顺应其天性,做好分内之事罢了。"毛姆引用此语作为本书的结束语,也是他读书的追求,顺应天性,追求愉悦,不管书的作者是被世界怎样公认的巨匠,都不会被他的思想拽偏。读书读出自我,生命活出自然,这样貌似简单的结论,实际饱含着读者的自信和尊严。

这本书的很多篇章在5年前读《毛姆读书随笔》时已经读过,当时书后写着只言片语的感悟,大致也是将看名作家的视线能够放平了,敢于平视。如今读完又更深一步学会了一种批判性阅读思维,这个思维很难得,摒弃了作者云我云的阅读方法,很多时候的确该拥有阅读的初心,阅读的时候还能记得“我”的存在。能使我愉悦的就是经典的,能使我理解的就是生动的,能使我备受启迪的就是气场与我相符堪称知音的。批判性思维,立体的自我,读罢本书收获不简单。

毛姆是主动阅读,阅读量超大的作者,他接触不同的领域,会带着问题去大量阅读,当他成为一名医科学生的时候,他读了许多医学方面的书籍,他渐渐不满足于医学书中的“人是一部机器”的理论,他开始探求伦理学,他的求知欲真是伟大,他可以用心啃完一部部令人生畏的巨著(我特别想知道这点他是怎么做到的),终于得出令自己信服的结论:做人的目的不是别的,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快乐,既然未来是不确定的,及时行乐便是理所应当的常识。

探求生命的意义是毛姆的动力,他说自己在24岁时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即便如此,毛姆也希望能找到一本令自己完全满意的书,于是他从古典哲学家读到现代哲学家(我其实根本不想知道他在哲学中学到什么结论,只想知道他是怎么实现博览群书的,羡慕!),他在40岁的时候找来那些为研究生攻读哲学学位所规定的必读书,一本本地细心研读。

就这样,在我眼红羡慕的眼光中看着毛姆读过的一本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毛姆根本还没有提到自己大量阅读小说和小说作家传记。

大量大量的阅读,是毛姆及时行乐的方式,“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只是别被警察盯上。”这是他坚定行乐信念后自勉的格言,他其实只想去书海里,批判地阅读找到自己的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