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4 唱作人的得失心

最近看了《我是唱作人》,一个原创音乐人竞赛节目。参赛的音乐人包括梁博、毛不易、曾轶可、萨顶顶、热狗、王源、汪苏泷、陈意涵、高进。昨晚的一期中毛不易和高进被淘汰了,给了我音乐之外的一点感触。

从节目的第一期开始,能够明显感到几位音乐人之间的差异性,撇去曲风不谈,就人的状态而言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高进、汪苏泷、王源,他们都为自己身上的“标签”而苦恼过,高进是“歌火人不火”的代表,汪苏泷是“网络歌曲巨头”,王源是“流量偶像明星”,想要通过节目证明自己的音乐实力从而撕去这些标签。另一派的典型是梁博、毛不易、曾轶可,参加节目的主要目的是推出自己的原创歌曲,借着这个舞台留下作品。其他介于中间地带的音乐人暂不分析。

为什么把他们分成两派,不止是他们的参赛目的那么简单。其实若说标签,梁博作为“中国好声音冠军”,毛不易作为“明日之子冠军”,曾轶可当年被称为“快乐女声”中的“绵羊音”,他们被贴的标签甚至更重、更多,但从三个人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到,这些标签现在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因为就像梁博在节目中说的,每个人都会被贴上不同的标签,你撕了一个还会有另一个贴上来,撕是撕不尽的,也根本不必为此困扰。

从这两派人的状态可以理解他们对待输赢和竞赛的态度。高进会把输的原因归到“大家都不愿意承认对我的歌曲的喜欢,因为他们觉得太通俗太low(非原话)”上,汪苏泷也有相同的追问,“大众评审在这个场合不选这样的歌,但是他们去ktv不唱吗?(非原话)”,王源也会总结自己或别人输的原因,“太流行了、太抒情了”。有的人会赞扬这是重视比赛,重视这个舞台,但是为了证明而证明,为了赢而赢,音乐就会退而求其次,音乐成为了证明或者赢的手段的时候,内容就会很虚,如空中楼阁。

这并不是对这几位音乐人的音乐本身的评价,上面的话并不是说毛不易的歌就一定比高进的歌要好。只是,人的状态必然会投射在他所做之事的内容上,只有内容才决定了是否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听曾轶可、毛不易、梁博的歌,常常会听到人生态度上的感动,这种感动当然是基于乐曲旋律和歌词之上的,但又是在这之外的更深层次的音乐吸引,真正触动我的心的是他们的音乐内容,而不是表现形式。而在音乐内容上是有高级和低级之分的,所以不是说通俗流行的歌曲都一定是low的,但是有些流行歌曲注定是高级不起来的。

看似跑题了,实际没有。我要谈的是唱作人的得失心,得失心每个人都会有,聪明的音乐人会淡化自己的得失心,参加一个比赛真正留下的是什么,就像李健说给毛不易的,也是毛不易在昨晚离开时所重述的,留下的是好的作品,“我只遗憾没有以最好的状态把作品呈现,但没有遗憾的是我把自己想唱的歌、想表达的东西都表达出来了。”任何比赛中的名次只有象征意义,人们可能会记住第一,而忘却第二、第三的名次。但是一首好的作品、一场好的演出带给人心的触动会一直成为记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504 唱作人的得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