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年)

这一代电子计算机所采用的器件是1906年美国的Lee De Forest 发明的电子管。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

ENIAC占地面积为170m2,总重量达30t。机器中耗用18 000多只电子管、1 500个继电器、70000只电阻以及其他各种电气元件,每小时耗电量约为150kW。运算速度为5 000次/秒,相当于手工计算的20万倍

ENIAC占地面积为170m2,总重量达30t。机器中耗用18 000多只电子管、1 500个继电器、70000只电阻以及其他各种电气元件,每小时耗电量约为150kW。运算速度为5 000次/秒,相当于手工计算的20万倍、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1959- 1964 年)

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做逻辑元件。1947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William B.Shockley,John Bardeen和Walter H. Brattain 发明了晶体管。晶体管技术成熟后,晶体管开始被用作计算机的元件。晶体管不仅能实现电子管的功能,而且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寿命长、效率高、发热少、功耗低等优点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出第-台使用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取名“TRADIC"(崔迪克),该计算机装有800个晶体管

1958 年,美国的IBM公司制成了第一台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RCA501型。由于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逻辑元件及快速磁芯存储器,计算速度从每秒几千次提高到几十万次,主存储器的存储量从几千提高到十万以上。在宿效二代计算机应用过程中,操作系统开始出现,并开始采用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

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机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

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 -1970 年)

集成电路是把多个电子元器件集中在几平方毫米的基片(硅片)上形成的逻辑电路

1958年,工程师Jack Kilby 发明了集成电路(IC)。由于元件集成到单-的单导体芯片上,因此使用集成电路的设备可以变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以小规模集成电路(每片上集成几百到几千个逻辑门)来制造的计算机被称为第三代计算机

1964 年4月7日,IBM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计算机IBM 360系统。它兼顾了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两方面的应用。这-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

从第三代计算机开始,应用领域开始进人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形处理领域

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

第三代计算机使用的集成电路只能说是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体积依然很大,而在1967年和1977年分别研制出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的计算机,被称为第四代计算机。

美国LLIAC-IV计算机是第一台全面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和存储器的计算机,它标志着计算机的发展已到了第四代。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的体积可以变得很小,而且价格可以很便宜,使得计算机更加普及,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发明是微型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从此以后,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处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了家庭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