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登天的感觉》之家庭问题引导

在一个关于职业选择的案例中,来访者嘉慧面临的难题其实和我们很多人相似:是选择一个更挣钱也更有社会地位的职业,还是选择一个自己更擅长和更喜欢的职业。可能许多工作了多年的职场人,仍然面临这样的选择。只不过,嘉慧的背后是父亲的不理解和逼迫,而影响我们选择的阻力,是现实的压力。

那么,岳晓东是怎么做的呢?

1、帮她和父亲更好的沟通,以寻求双方彼此理解;

2、帮她更好的认清自我,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职业发展做选择。

岳晓东一直采用了启发式提问:

面对嘉慧直问自己该怎么做选择,岳晓东说:“你想让我怎么回答你的问题呢?”“所以你是想让我支持你的想法,将来成为一名作家,是不是?”他的启发式提问还包括:“我可以很好地理解你的心思,但你能很好地理解你老爸的心思吗?”——启发她多问老爸为什么让她念法学。

他还用了角色扮演,让嘉慧明白怎么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但这个案例最难的在于咨询师的两难境地:是向父母还是向孩子,是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还是理解子女对梦想的追求。这在家庭问题咨询中,是非常常见的。

岳晓东说,心理咨询师要做个“中性人”,哪一边都不能站。他的观点让我很受启发。咨询师不是救世主,不能帮任何人做决定,不仅仅是决定这一事,也不能帮他决定这一生,也一定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带入咨询中。比如我身边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男孩,很喜欢写小说,高中时已经写了满满3本小说,乐此不疲。可是相应的,就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复习备考,成绩下降的厉害。于是他跟父母提出来,要休学写小说。父母自然是坚决不同意。

在我们看过那么多的成功与失败后,自然会认为孩子的想法不靠谱,而且很有根据:大学都不上,有多深的文化造诣,能写出多好的小说来呢?似乎这是很粗浅的道理,所以如果这个孩子来做咨询,如果我是咨询师,可能很容易被这个价值观所挟持,变成父母的帮凶。

所以这时候我们要深刻理解,咨询师不是救世主,不能从“我要帮助这个孩子,拯救这个孩子”的角度出发,而是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能够认识到这粗浅的道理。所以要跟他共情,理解他的爱好和愿望;同时让他和父母充分沟通,理解父母极力反对的真正原因;让他去多看文学大师们的足迹,看到自己想成为小说家,有哪些路可供选择。在这样的启发式提问中,他一定能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在家庭教育中,没有非黑即白的事情,自然也不能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来引导。而是要促使家庭成员多沟通,让她们在沟通中理清思路,自主地做出选择并增强行动力。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家庭成员在以后的道路中能够更多的相互支持和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登天的感觉》之家庭问题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