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胡特:健康自恋;低自尊;自卑的动力学解释;自体;自体客体

自恋一词来自古希腊神话:水仙花(纳西斯神话)

弗洛伊德用这个神话故事说明一种心理现象:一个人自己爱上自己。


跟自恋对应的中国一词汇——“面子’

中国人所说的“面子”,包含精神分析所说的自恋的全部内涵和外延。




如果力比多能够正常向原始客体(母亲)投注,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顺利爱上其他女人,但是,如果力比多向原始客体的投注受到阻碍,他的力比多就会首先投注到母亲本身的替代物上,比如:长头发、高跟鞋等等。恋物癖就是这样形成的。


自恋产生的原因:力比多既不可能投注到母亲身上,又不可能投注到母亲的替代品身上,力比多撤回到自身,这就是自恋产生的原因。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总量有限,过度投注自身,那么朝向外部的力比多的投注就会减少。这样的人就会显得非常孤独和抑郁。


一个人自恋的健康程度在于他的本我和理想自我,他们相互之间是冲突的、还是和谐的。如果这个人理想自我和本来自我是冲突的,那么他的自恋就是不健康的、恶性的,或者是低自尊的。如果理想自我和本来的自我是和谐一致的,那么这个人就是健康的自恋,然后这个人就不太可能处于孤独和抑郁中间。


自恋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玩死,自杀的程度。


弗洛伊德时,一级词汇是力比多和攻击性。

科胡特出现之后,自恋就从二级词汇变成一级词汇。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一个非常大的发展。有人甚至评论说:如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科胡特研究自恋的字体新开学出现,那么精神分析学派都可能会被人本主义和认知行为主义淹没。


在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中,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心理或者精神的发展,就是性心理的发展。

但到了科胡特这时,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有一条跟力比多或者性心理平行发展的主线,就是自恋。


科胡特区分了健康的自恋和病理性自恋的标准,这样来说自恋并不完全是一个贬义词。而且我们遇到一个健康自恋的人,这个人给我们的感觉不是反感,反而是喜欢。


健康自恋的定义是:一个人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需要,(这个人的能力配得上他如此自恋)

病理性自恋:一个人的自体是吹大的,他自吹自擂或通过幻想把自己弄得非常强大,在他能开不能满足他的需要的时候,就会变得抑郁。


另类的自恋:本质是自恋,但表现出来的跟自恋完全不一样。“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喜欢我”和“全世界每一个都喜欢我”是一模一样的本质,都是自恋。因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要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自己,他的难易程度跟要全世界的人都喜欢自己是一模一样的,这是负性的夸大。


自恋现象后面包含两个完全相反的东西:自大和自卑。自卑是另外一种自恋。


要把自卑描述到最后的动力学的状况,应该这样说:你如果说你是一个自卑的人,那只能说你是一个喜欢自我攻击和自己跟自己玩的人而已。(在一个人对自己的自卑理解到这个程度之后,他的自卑会大幅度的减低)


精神分析的临床治疗就是这样做的:把这个人的神经症转变成移情性神经症,然后再治疗移情性神经症,这个人的神经症就好了。

所谓神经症就是有内心冲突的人。

移情性神经症就是让病人跟他的分析师建立关系,他就把自己的内心冲突变成跟治疗师的关系的冲突,这就是所谓的移情性神经症。然后通过治疗人际冲突来间接或直接的解决病人的内心冲突,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治疗模型。


如果一个人没有移情能力,他就不可以被精分治疗。而所谓自恋的人,不具有移情的能力,所以自恋的人不可以被经典精神分析治疗。

但科胡特认为自恋病人同样有移情能力,只不过他们移情的对象是所谓的自体客体。


科胡特理论被称为自体心理学的理论。


自体到底是什么?相当于一个终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等等高度抽象的问题。

我们所做的努力只能无限逼近自我自体的真相,而不能完全了解它的真相。


自体客体是什么?self-object

自体和客体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词汇,但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词汇。

简单定义:自己的别人。

精确定义:别人被我体验为自己的一部分,并且能够为我发挥某些重要的心理功能。


例子:曾奇峰的学生在给病人作分析时,遇到了棘手的问题,于是他就开始想,如果是曾老师他会怎么做?在他这样想了之后,他就真的这样做了,并且效果还可以。这个过程就是把一个被这个学生理想化了的曾奇峰作为他的自体客体,并且为他从事心理治疗这样一个重要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时候曾奇峰就是他的自体客体。


我们遇到自己崇拜的偶像,在接下来几周、几月,我们都好像被打了鸡血一样,能把很多事情做得比以前更加漂亮,这个作用的原因来自于我们有能力把这样一些偶像式的人物变成自体的一部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胡特:健康自恋;低自尊;自卑的动力学解释;自体;自体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