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不可逆(再读《道德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5节。上一节讲了因为落差(道冲)的存在,在某个远离平衡态的节点,有序系统就这么产生了。解释了第2节中"生而不有″的生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系统的发展总是按自身的规律滚滚向前,不可逆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一句再一次体现了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地不仁,所以圣人也不仁;天地把万物当作刍狗,同样的圣人就把百姓当作刍狗。

这句的关键词应该是"不仁"与"刍狗"了,但这不仁与刍狗间究竟有什么逻辑关系呢?这个不仁还少许有点理解,这刍狗,老子究竟想表达怎么个意思呢?。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所以大家多以"祭祀时是重要的祭品,但用过后却被丢弃"这么层意思来理解。圣人对待百姓,有利则用,无用则弃,所以说圣人不仁。

但是,前面说了《道德经》只类似于读书笔记,真正的理解靠师徒口口相传。这"刍狗"老子真正想指代的意义,只有老子他们自己知道了。道家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在其《庄子·天运》中有一段讲述刍狗的话:说是祭祀前当宝贝供着,祭祀后被行人踩踏。这与前面大家的理解相一致。

但庄子后面还有一句:将复取而盛以箧衍,中以文繡,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什么意思?说是这被踩踏过的刍狗,如果再装点起来,放在房间里,这是要做恶梦的。已经废弃的东西,是不能再拿来重新开始的,废弃了就废弃了,回不去的。

庄子是以此指出孔夫子想用仁义来恢复已经崩坏的礼乐,是不可能的。因为万物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天地不仁,是自然规律如此,万物如刍狗,一经废弃落败坏死,是不可逆转的。圣人不是不想仁,是仁而无用。礼崩乐坏,维持礼乐的百官,失去了作用,失去了就永远失去,如同刍狗,不可逆转。

孔夫子把"斯恶已"的恶归结为礼乐的崩坏,想用仁义的思想重塑礼乐,重建社会秩序,从而来消除这个"恶"。而老子则认为礼乐一旦崩坏,就如同被踩踏过的刍狗,不可逆,回不去了。圣人不是不仁,不是不想仁不能仁,是因为仁是没有用的。那么老子凭什么就判断天地间万物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呢?

说到不可逆转,理科生一定会想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可以自发地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但不可能自发地从温度低的物体传递到温度高的物体;孤立系统的熵永不减小。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系统的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由有序向无序,最后走向热寂。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天地之间的万物,如同一个做风箱用的皮囊,鼓起的皮囊里面充满了空气(落差、秩序),每一次收缩,皮囊都会吐出一点空气(熵增),吐气次数多了,终究会把空气吐完,于是再也吐不出空气来了。

不如守中。中同"道冲"的冲,盅的意思,空杯子。不如保持这种落差的状态。为什么要守中?因为多言数穷,风箱里面的空气吐一点就少一点,吐完了就没有了,不可逆转。

有人说,风箱还可以再让它重新鼓起来呀?对啊!但重新鼓起来里面就是另外的空气了。而且,还得依靠外力。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下一节要讲的内容。


《庄子·天运》:

……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颜渊曰:“何也?”

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繡,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中以文繡,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

译文(源于网络):孔子向西边游历到卫国。颜渊问师金道:“你认为夫子此次卫国之行怎么样?”师金说:“可惜呀,你的先生一定会遭遇困厄啊!”颜渊说:“为什么呢?”

师金说:“用草扎成的狗还没有用于祭祀,一定会用竹制的箱笼来装着,用绣有图纹的饰物来披着,祭祀主持人斋戒后迎送着。等到它已用于祭祀,行路人踩踏它的头颅和脊背,拾草的人捡回去用于烧火煮饭罢了;想要再次取来用于祭祀而拿竹筐装着它,拿绣有图纹的饰物披着它,游乐居处于主人的身旁,即使它不做恶梦,也会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梦魇似的压抑。如今你的先生,也是在取法先王已经用于祭祀的草扎之狗,并聚集众多弟子游乐居处于他的身边。所以在宋国大树下讲习礼法而大树被砍伐,在卫国游说而被铲掉了所有的足迹,在殷地和东周游历遭到困厄,这不就是那样的恶梦吗?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遭到围困,整整七天没有能生火就食,让死和生成了近邻,这又不就是那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梦魇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8、不可逆(再读《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