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

这是一本对话式书籍,青年和哲人讨论以阿德勒心理学为主题的人生话题。由于是通俗普及式书籍,对白都很浅显却具有启发性,特别是青年的形象,相信很多人都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阿德勒是谁?

如书中所说,阿德勒是心理学三巨头之一(另外两者是弗洛伊德和荣格)。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百度百科这样介绍他: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我从高中开始对心理学就十分感兴趣,不过这些年一直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偶尔看看荣格,对阿德勒早有耳闻但从未读过。读这本书,我以为是第一次接触阿德勒心理学,没想到越读越熟悉——原来我一直关注的公众号李松蔚的理念与之内核非常接近。

阿德勒心理学

那么阿德勒心理学到底讲的是什么呢?

本质来说,阿德勒心理学是基于目的论,这和弗洛伊德派的原因论完全不一样。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人的主观性,强调人的可改变。

由于本书是对话形式,所以并没有系统的理论阐述,而是在对话中阐述各种理念。以下几个观点对我而言具有新意:

1.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经历是客观的,如何看待过去的经历才是造成每个人不同的原因。

2.善与恶的新解

在希腊语中,善是“有好处”,恶是“无好处”。用这种含义来看待平时语境中的善恶,会有新的启发。

3.讨厌自己是为了避免受伤

为什么有的人会只关注自己的缺点、极其厌恶自己呢?因为只有这样,他才可以一以此为理由不去和人发生联系——从根源中杜绝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因为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选择了讨厌自己。因而,保持满是缺点的自己而言成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善”。
如果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单纯的告诉要去发掘自己的优点之类的措施自然没有一点帮助。

4.自卑感与自卑情结

自卑是源于比较,一种自我价值低下的判断,是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解释。自卑感源于追求优越性,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会产生自卑感。然而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
真正有害的是自卑情结——把自己的自卑感当成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常见的为: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然而这种言语背后的含义是:只要没有A,我也是有价值的人。自卑情结最终会演化成优越情结:

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即便如此,又没法忍受“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之类的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
即: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我的感受

这本书是一颗种子:阿德勒心理学让人获得生活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阿德勒心理学脱去了弗洛伊德心理学的阴影,或者说更向前走了一步——它抛下了过去经历决定现在因而影响未来这种看法,反对人的无能为力,将现在交到每个人自己手中。

阿德勒心理学更多的是反常识的理念,它打破了人为了保护自己而建立的盔甲,但同时也将该盔甲的负重卸掉,让人以一种新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