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打电话给上大学的儿子:
“我有一本书找不到了。”
“什么书?”
“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1秒钟的沉默。
“那是给我们青年看的书,您应该看《给老年的十二封信》”
儿子又在调侃我。
“谁说的,你不知道现在四十多岁也属于青年吗?”
“好好好,书在我这儿,周末给您带回去。”
在二十岁的年轻人看来,早过了不惑的年龄,是妥妥地是奔向老年的节奏,怎么还异想天开进入青年人的队列,谁爱带你玩儿?
无奈,即便奔五的年龄也阻挡不住一颗年轻的心啊。
为了给自己一个安慰,忽然想弄清楚,到底现在的青年是四十几岁呢?
百度后得到答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
看完一声叹息:咱45岁的生日都过完了,想抓一把青年的尾巴,都没这个可能了。
-2-
其实,在传统的观念中,青年人,依旧属于二三十岁的年龄。汲汲于具体年龄数字,不过是给自己一个不甘老去的安慰罢了。
为什么如此迷恋青年?
因为青年代表着一种朝气,意味着一种不可阻挡的向上的力量。
青年人的眼前是诗和远方,中年人的面前尽是生活的苟且。
我们也从青年一路来过。
那时的我们,也向往成功的人生,向往美好的爱情,为了梦想奋力奔跑。虽然知道路上会有艰难险阻,但更懂得不屈不挠是青年人的代名词。
我们向着卓越一路前行,却发现,脚下并不是划着清晰白线的整齐跑道,也并不是每个人都站在一条起跑线上,更不是每个人都遵守事先给出的既定规则。
拿到第一的人,往往不是那个跑得最快的人。
经历了一路的磕绊风雨,慢慢地,我们不再谈梦想,一再退却我们的目标,一路缩回到眼前的柴米油盐,鸡毛蒜皮,背负起生活的重任前行。
生活的苟且,让我们做一切事情都有了统一的原则:做这个有用吗?有钱赚吗?
我们不再相信努力奋斗,一张文凭加多年的工作经验成为了引以为傲的生存资本,倚仗它们,我们可以衣食无忧到终老。
我们说“顺其自然”、“四十不惑”,用以抚平烦累的内心。
当我们不再努力奔跑时,无论什么年纪,也许都意味着“青年”的结束吧。
-3-
“不是四十不惑,而是不懂的仍然不懂,只是不想懂了。”——高晓松
我们比年轻人多了成熟,脚步也更加稳健,我们为什么要顺着自然毫无作为地老去?
无论什么年纪,善于打破那层紧紧包裹着的,自以为安全的壳,突破习惯的束缚,能力的边界,认识的局限,我们照样可以收获一个元气满满的“青年”人生。
学会精力管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就像一块电池,除了应对工作生活,每天所剩的电量就那么多,精力用于何处,你说了算。
可以闲聊看电视,可以玩刺激游戏,可以刷娱乐新闻,也可以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专注于目标并勇于接受挑战。
学会掌控自己的精神能量,尽力减少那些耗费能量的事:怨天尤人、沉溺于不良情绪、生活中处处计较、对未来惶恐不安、谈论他人的家长里短……
做对自己有价值的事,努力工作、学习成长、善待他人。
我们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取悦谁,只是为了扮靓自己,为自己升腾起激情和能量。
学会断舍离
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人,对物品的拥有自带一种迷恋,那是一种幸福和满足。而当今物品极大丰富,带来的是欲望的膨胀。
还有铺天盖地的信息资讯,花样百出的各色美食、吸引眼球的文化娱乐……
试问一下自己: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衣服和鞋子吗?摄入那么多的食物热量,身体吃得消吗?手机里那么多的信息,都需要一一浏览批阅吗?它们究竟耗费了我们多少能量?
是时候改变我们的幸福观了,从物品和信息中解脱出来。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找到自己真正喜欢、有价值的东西。追求精神层面的充实,从丰富的人生体验中去收获幸福。
学会管理身体
身体像一辆车,我们驾驶它在追求幸福和欲望的路上到处奔走。很多时候,我们感觉不到这辆车的存在,也不讲究驾驶技巧,直到有一天,出了故障,才把保养提到议事日程。
我们该学习一些医学常识,了解身体这辆车的一些基本性能,以便更好地维护她。
不要说零件复杂,不是专业医生,搞不懂工作原理。一名好司机不一定非要懂得汽车工程制造,但基本的性能常识肯定是要有的。
你要进行运动锻炼并形成习惯。加速排掉身体里的多余废物,让零部件运转灵活,让车子的整体功能更加强劲。
管理好每天的吃喝拉撒睡。平日里胡吃海塞、不吃早餐、熬夜、作息不规律,日积月累,出了状况,再好的4s店也不能帮你恢复如初。
无论什么年纪,找回那曾有的好奇心,积极探索周围的世界,找到我们内心真正的价值所在。
历经一生的风雨后,愿我们归来依旧是青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