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流浪地球》观后感

如果单纯看影片的情节设定,其实和大多数灾难片没有什么不同,逻辑也很简单:因太阳持续膨胀,会逐渐吞没整个太阳系,地球面临毁灭。末日面前,人类前所未有的团结起来,开展了一次长达2500年的拯救地球计划。在原著作者刘慈欣的科幻带领下,中国本土的拯救很情怀,这一次,不是人类独自逃亡外太空,而是带着地球,带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一起逃离。

人类将地球的一面,装上了上万台发动机,把地球变成了一个飞船,在助推器的作用下,地球逐渐离开太阳系,前往另一个适合生存的星系。而电影版的故事设定,就在逃离太阳系的最后关键时刻——和木星交错时发生的。导演郭帆,让地球和木星来了一次撞击危机。

这部电影,与美国科幻片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它探讨的不是个体英雄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拯救人类。

它依靠的,是人,对于生存、团聚,对于美好家园的执着信念,所以拯救人类的,其实是每一个没有放弃希望的人们,影片里的每一个人,死去的工程师、救援队成员、甚至平民,都是英雄。

这种很有中国特点的“英雄”设定,也可能是这部片子火起来的一个必然原因吧。

刘慈欣本人也写过:自己的科幻之路也就是一条寻找家园的路,回乡情结之所以隐藏在连自己都看不到的深处,是因为我不知道家园在哪里,所以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找。

就像影片中,空间站人工智能莫斯最后说的那句话: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这是一种黑色幽默,却更是一种认可和鼓舞。影片中,多次强调过一个并不“理智”的词:希望。

希望,像钻石一样珍贵,因为希望之下,是每一个心中的梦想。

实际上,大银幕之外,真实的追梦人,永远比电影中更让人热血沸腾。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流浪地球》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