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何难,死亦何易。活着,有时候比死去更难。
他要过得了舆论这一关。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大宋王孙赵孟頫成为蒙元之臣,在耻食周粟的遗民成为道德象征的语境中,未免让人侧目。天下的读书人,都在戳他的脊梁骨。
他自辩说:“我非天上士,人谓地上仙。”意思是,我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我生活极其难堪,你们不要对我进行道德绑架,行不行?
当然不行。据说因为他的出仕,一些近亲对他的品格产生怀疑,断绝关系。一个叫姚桐寿的文人讲了个事,说赵孟頫做官后回到江南拜访族兄赵孟坚,赵孟坚不愿见他,见了面也是各种讽刺,走后还让人擦拭赵孟頫坐过的椅子。
但终究,人最难过的是自己这一关。
元朝皇帝越是对他礼遇,他越要保持卑微、疏离的状态。出仕30余年,他历经五任皇帝,人称“荣际五朝”。尤其是雅好文艺的元仁宗,对他抱着追星般的膜拜心理。
元仁宗评价他,出身高贵、长相帅气、博学多闻、操行纯正、书画一绝等等,一连给了七个好评,最后还总结说,唐有李白,宋有苏轼,今朕有赵子昂(孟頫,字子昂),与古人何异?
正是在元仁宗任上,赵孟頫一路飙红,到延祐三年(1316),官拜从一品的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与程钜夫一样,成为元代前期仅有的两个能升到这一高职的“南人”。
所有人只看到他表面的荣华,看不到他内心的煎熬。
他的苦痛,只能寄寓诗中。在他官运达到顶点的那一年,他写了首诗,名为《自警》:
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惟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这是他的自白书。看到了吗,他还没死,就给自己写悼词,总结一生。他不觉得自己官居高位牛气哄哄,相反,他有点讨厌自己,事事惭愧。在后两句中,他还是在做解释,绕不开那个死结——我为什么要出仕蒙元。
他没有直说,但意思足够明了:我是为了文化(笔砚)传承。我不忍见我所挚爱的文化衰落,是这股信念,给了我毕生的勇气。
赵孟頫以后半生的隐忍,换来了元朝文化的高峰。以一己之力,扛起元朝文艺圈的大旗。没有他,元朝时期汉文化传统的断裂是可怕的。用四个字就能道尽他的重要性:元朝冠冕。
他是一个时空旅行者。他的思想超越时代300多年。直到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我们才能更深刻理解赵孟頫的伟大。效忠一家一姓的君君臣臣思想,比起保护文化脉络,渺小得近乎可以忽略不计。
赵孟頫书《蜀山图歌》(清末拓本),纸本,原藏于清代那彦成家,并被刻石于保定莲池书院墙壁,广传于世。此卷后有明代陈继儒、李流芳等名家题跋。其书迹原件已轶,但就拓本全篇看,笔圆墨韵美,字里行间展露飒爽之风。
此册《蜀山图歌》书迹是赵孟頫晚年之作。拓本墨色清醇浓润、结体严密,用笔圆转秀劲,极显潇洒古逸,其运笔的轻重、疾涩、转折已至炉火纯青之境。
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工书法,兼善五体,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
上期回顾·董其昌楷书《杜甫诗立轴》——书为心画,禅说苦闷
下期预告·《唐王素墓志铭》。敬请关注!
释文:《蜀山图歌》次王公泉坡,周公双崖韵。
我昔西川曾泛舟,赤岸水接银河流。蜀山嵯峨江路永,飘飘豪气凌沧洲。参棋井钺跨疆域,剑阁去天才五尺。岷山之源初导江,头乱石森矛戟长。鱼贯舟山九渊飞,涛喷雪随奔川东。双蹲滟滪大如象,万仞瞿唐高插天。蚕丛鱼凫去我久,石古路细愁板援。空中飞鸟不敢度,马上行人遥指鞭。团沙鱼腹沉云黑,阵图蛇鸟定陈迹。寂寞巫山十二重,楚台云雨无消息。棘道遥连雪岭西,天梯逈归绕关北。丹丘曾与羽人逢,为我鼓棹呼长风。举杯云阳麴米晓,挂剑东海扶桑红。登高作赋纪名胜,追逐李杜攀扬雄。洒丽笔下飞晴虹,名齐岷峨配岳宗。气势尽压东南峰,杜鹃夜啼苦竹丛。火井斩木哀猿穷,旧游如梦方惊寤。指点苍茫引归路,画图谁为写羞颜。凤阁舍人推独步,瀛洲仙客才超古。拖玉腰金逢圣主,听履方知地位高。用心颇觉良工苦,金銮退直有馀闲。缟素秋风生昼寒,中流砥柱障狂澜,一笑春回天地宽,泰山北斗不可攀。玉堂天上非人间,蓬莱方壶别有山。阳春白雪和皆难。松雪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