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教育看阅读的重要性

从中西方教育看阅读的重要性

各位爱学习的朋友,大家好!感谢大家挤时间来听我的分享,感谢光明新区图书馆给我这样的机会!

我叫潘燕生,潘金莲的潘,小燕子的燕,生活的生。我祖籍山东,出生在北京,所以父母就给我起了这个名字。我在湖南株洲长大,现在在深圳工作,中间还到澳大利亚溜达了一圈。

我自己有一个书店,同时还在深圳市书店行业协会工作。

我有三个孩子,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偶然的原因,我作为家长,先后体验了大陆、香港和澳大利亚的教育。

老大在湖南出生,99年到深圳读书,在园东小学读完三年级后参加深圳实验学校考试进入实验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考入深圳实验学校中学部。初二上学期结束后转学进入澳大利亚墨尔本女子学校(公立),在澳大利亚参加澳大利亚高考,考取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荣誉学士学位,读了一个学期后退学,到香港大学读物理化学专业(免面试,获得全额奖学金),大四交换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交换学习半年。考取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生,读城市设计专业,现在已经毕业在悉尼工作。

老二在香港出生,在香港接受幼儿园教育,现在在香港读小学四年级。

老三在深圳出生,在深圳读过一段时间幼儿园,现在云顶学校读小学一年级。

我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忙,没有办法接送,所以我没有上幼儿园。父母先后请过多个阿姨照看我,我呆在家里没事干。

那时我父亲订了《参考消息》这一份报纸,我就学着翻字典,看报纸,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阅读很重要,但阅读在我们这里似乎并不普及。以至于连续六次两会,中央领导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全民阅读活动,各地政府部门开展各种读书活动。

很多人虽然知道阅读很重要应该仅仅是知道这几个字而已,至于为什么阅读很重要,他们其实不明白。

我小时候就听大人们常说,孩子们要多看书啊!要看和学习有关的书,不要看闲书。

我们现在在做阅读推广活动时,很多家长依然是这样的态度。

家长关心孩子,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几乎所有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的。

尤其是深圳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焦虑的家长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

因此,我想告诉各位家长,阅读是提升孩子学习成绩的基础,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虽然中西方教育的多个方面都是不同的,但在阅读能有效地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是一致的。

我们知道澳大利亚教育是典型的西方式教育,而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则将中西方教育进行了结合。

因为我的偶然经历,所以我作为家长,又是图书行业从业人员,有意无意地对比了两个国家三个地方的教育,明确发现阅读对于提升孩子学习成绩,在多个方面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我先讲两个小故事。

我2007年拿到澳大利亚的移民签证就带着孩子到了墨尔本。

在向当地朋友请教以后就锁定了墨尔本女子学校,这是一所公立的女子中学,只有女生。当时这所学校在墨尔本同类学校中排名第一。

因为是好学校,所以要排队。我们去学校问的时候,学校告诉我们给学校交资料的学生很多,如果我们交的话要排到明年的这个时候。

怎么办?于是又去问朋友。

朋友介绍了一个潜规则:去找一个认识这个学校校长的知名人士,请他给校长写推荐信。

经过打听,还真找到一个这样的人,是一个职业学校的懂事,墨尔本教育圈比较有名气的人,叫大卫。

按照约定的时间,他自己开车来到我们住的酒店看看我女儿。

我女儿打开电脑用PPT播放了她从小以来的美术方面的作品,有油画,有水粉画,有木刻,有版画,有铅笔画等。另外她还将去墨尔本女子学校拍的一些照片做成了一段小电影,配上了音乐。

然后打开电脑,当着大卫的面,拍了几张照片然后迅速编辑成一段影片,然后加进去一段音乐。

大卫看了,认为非常好,没有再问其他问题就告辞了,说他回到家里就给那个校长发邮件。

第二天,我们就接到学校的面试通知。

那一天我没有去,一个帮忙翻译的朋友陪着女儿和她妈去了。

回来以后女儿告诉我她被学校接受了。

她说面试的过程很简单,她就像演示给大卫一样将她的作品演示给校长看,校长特别喜欢她制作的关于学校的那个小视频。

关于学习,校长只问了女儿原来读书学校的规模,并没有问道她的成绩和排名情况。

原来准备介绍学习情况的说辞根本没有用上。

因为女儿的英语水平不行,那个校长推荐了一所语言学校,是免费的。

我们去那里办理了登记手续女儿就按课程表去上课了。结果她第一次上课(半天)回来后情绪很不好,说学校侮辱她。

我吓了一大跳,赶紧问怎么回事。

原来她到学校以后,学校安排她单独考试。

校长等几个人围着她,如临大敌。发给她一张纸,只有一道题:17+18=。

她不假思索,直接写下答案 35 。

那几个人相互耳语,留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在她看来就是不相信她。

后来她才明白,一般老外的数学差到我们难以理解。

在那个语言学校,有一个非洲的已经 17岁了,个子差不多有1米九,已经读了四年,超过10,不带单位的加减法依然不会。

再过一段时间了解到墨尔本初中毕业考试,数学能做两位数的加减法就能达到最低标准。

我想,我就是看到国内的孩子每天为了学习那么玩命,除了上学还要上各种辅导班,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才把她转到澳大利亚,结果这边这么轻松,那以后怎么办呢?后来听说在本地人的观念里面,只有5%的孩子应该上大学,我想,女儿有国内的教育底子,就算这么轻松,在澳大利亚参加高考的话,考一个一般的大学应该没有问题。

去年,深圳一个做教育培训的朋友移民到了美国。

她有两个孩子,老大是从莲花中学考到深圳中学,然后考入上海交大,现在已经在美国读研究生了。老二读小学五年级。

她告诉我她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总算搞明白美国的小学教育了。

老师是不会管孩子的学习成绩的,老师只会想着怎么样备课,怎么样讲出自己的风格,怎么样做好自己的有知识产权的课程。

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就是上课时不要影响别的孩子听课就行。

孩子爱不爱学习,任务交给了家长,孩子怎么样学得更好,任务交给了社区图书馆。

也就是说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好好学习的话就要让孩子明白的目的或者有学习的习惯,老师会讲好符合孩子年龄或者程度的课程,社区图书馆可以满足孩子拓展学习的资料要求。

再换句话说就是家长要要想孩子成绩好就要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老师告诉孩子看什么书、怎么看,图书馆满足孩子阅读的需求。

西方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区分的很清楚,三个教育的主体各司其责,互相影响。

我没有去过美国,从资料上看美国人还是比较爱看书的。

墨尔本是澳大利亚人第二大城市。

我还可以算是爱看书的人,自己又是图书行业从业人员,所以对墨尔本的图书行业比较敏感。

在那里,只要是稍微像样一点的街道都会有书店,有的街道还有很多。那里的书店一般都不大,但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

除了书店,在联邦广场,每周六都有专门的二手书集市。

在其他的周末跳蚤市场,往往也会有二手书的交易。

那里的人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是城铁和轻轨。

那时候,坐城铁或者轻轨,看到多数人不是看书就是看报刊杂志。

现在电子产品普及了,也许情况会有一些变化。

另外,墨尔本的公共图书馆也很普及。

在那里,天一黑,除了呼啸而过的车辆,街道上基本上就没有行人了。

除了周末,人们的夜生活及其简单,一般都是待在家里。

所以,那里的阅读环境和阅读习惯都很好。

中西方的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不同,教育也不同。

大概是2007年,我在墨尔本机场候机时看到当地中文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大意是在澳大利亚的西部城市珀斯,有个学校的校长给当地教育部门写了一封信,说在他们学校发现了一个对昆虫有异乎寻常兴趣的天才。

教育部门回信说,既然你们学校有一个对昆虫有异乎寻常兴趣的天才,那么就给你们学校拨款五万澳币,你们要用这笔钱在学校建一个小型的昆虫实验室,然后用剩下的钱在当地找最好的昆虫学教授辅导他。

其实事情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很多男孩子小时候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恶作剧?夏天捉毛毛虫吓唬同学,特别是吓唬女同学。

如果这种行为被老师知道了,多数情况是要请家长了,至少要很很地批评一下。

但在那一家学校,老师却给教育部门去信,不是说孩子调皮,而是说孩子是对昆虫有异乎寻常兴趣的天才。而教育部门及时回信,完全信任学校,拨款在学校建立昆虫实验室。

男孩子捉昆虫吓唬同学首先说明他不怕昆虫,好奇。如果在学校有了昆虫实验室,那么他就可以在实验室玩昆虫了,就不会将昆虫带到教室了。

而昆虫学教授给孩子讲解昆虫的知识,说不定真的就会让孩子从不害怕昆虫,对昆虫好奇转变为对昆虫研究产生真正的兴趣,也许就诞生了一个小的昆虫学家。

总体来说,西方的教育是肯定、启发、帮助和鼓励。

我在去澳大利亚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曾经是复旦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分享自己孩子的成长体验。

他的孩子从小就是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进入复旦附中后,因为一次在课堂上指出老师的错误而被批评。他因此顶撞老师而被老师用换座位、不许同学和他讲话等方式冷暴力对待。

孩子从爱学习到讨厌学习、讨厌学校,学习成绩也从优秀一落千丈,最后到了要被学校劝退的程度。

这个副教授不得不通过同学们的帮助将孩子送到美国读书。在语言学校过渡了一段时间,孩子就进入正规学校上学。

刚开始孩子还能谨小慎微,但适应了一段时间以后孩子的胆子大了起来。

有一次在课堂上,他发现老师讲课中的错误,他忍不住了。

他小心翼翼地向老师提出来,然后猜测者老师的反应。

结果老师非常真诚地承认错误并给了他一个大大的表扬。

孩子开心极了,从此开始认真预习功课,期望在课堂上挑出老师的错误。

老师也越来越喜欢他。当老师得知他喜欢打篮球时,马上推荐他进了学校篮球队。后来老师知道他钢琴也弹得好时,又把他推荐进了校乐队。

这样孩子每天的时间排的满满的。在住所,除了写作业就积极预习每一门功课,在学校课堂上认真听讲,总想找出老师的错误,课后不是去校篮球队打篮球就是去校乐队排练乐曲,经常无暇和他视频交流。

几年过去了,孩子各个方面都很优秀,得到了某个年度的美国总统奖。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讲到西方的快乐教育时以为就是让孩子释放天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等到觉得孩子不好时,家长就慌了神。

西方快乐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

很多人不理解,学习那么苦,能快乐吗?不光是一般人会这么想,就是一些教育工作者也是这么想的。

我曾参加过一次深圳的家长会。会上,学校领导告诉家长要告诉孩子上学啦,和幼儿园不一样,要告诉孩子做好吃苦的准备。

我听了心中暗暗叫苦。

没有人喜欢吃苦,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不要说孩子,就是我们成年人听说要做的事情很困难时会有什么反映?抱怨、逃避、无奈,有几个人会迎难而上呢?

让孩子做好吃苦的准备实际上就是暗示孩子学习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就反证了不学习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生活中有没有主动吃苦的现象?

有!

比如说,有人告诉你有一件事做起来会很困难,但你觉得做这件事很有意义、很有成就感、很有回报你才会愿意去做。

很多人都有过喝中药的历史。

我们注意到,几乎没有小孩会主动喝中药。

为了让孩子喝中药,命令、威胁、哀求、哄骗,甚至捏住孩子的鼻子硬灌。

为什么成年人一般不抗拒喝中药?

是不是因为明白了喝中药的好处,尤其是人们被病患折磨时。

西方的教育是一种扬长式的教育,如果孩子爱学习,学校和社会都会提供帮助或者相应的资源。

从前面提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分工我们知道,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是家庭的事情。

作为家庭,怎么样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或者说以学习为快乐呢?

学习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种是阅读,通过阅读图书或者电子书,主要通过文字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用眼来完成,个体可以独立实现的方式。

第二种是听或听看结合,在特定的场所通过听或者边听边看老师现场讲课或者通过音频、视频讲课,主要通过耳或者眼耳来完成,个体有时无法独立完成的方式。

第三种是通过动手实践,即通过亲身体验,运用眼、耳、鼻和手等来完成,需要特定的场所或者工具、实验材料等方式来完成。

那么,这三种学习方式中,哪一种最难呢?

我举个普通的例子,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假如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也没有听说过苹果这种水果,你们认为需要多少文字的描述才能让你明白什么是苹果?或者说你能用多少文字说清楚苹果这种水果?

且不说它在植物学上的专业知识,只是以一个食用者的身份了解它的形状、大小、重量、颜色,味道,吃法,和其他类似水果的区别。

如果要详细说明的话,我估计可能要一百个字以上;就是简单说明,至少也需要五十个字左右。

如果有人拿着一个苹果或者苹果的图片来介绍的话,大家会不会觉得很容易理解?

那么如果给你一个苹果,请你品尝的话,是不是可能终身难忘?

也就是说,如果要通过文字来学习什么是苹果是最困难的,其次通过上课来学习什么是苹果就简单很多,如果通过实践,亲自吃一个苹果,这种记忆会更加深刻。

我们还可以试想一下,通过一段文字来理解一个舞蹈动作容易,还是看别人表演容易,还是亲自体验一下容易?

所以,根据趋利避害的本能,我们是不是更愿意选择容易的学习方式?

已经有很多人论证过阅读的意义,阅读的价值,那么我现在想从学习的角度论证阅读是最困难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如果我们习惯了这一种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是不是可以得到极大提升?

因为阅读是最困难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它又是最便捷的学习方式,几乎不受时间、场地、环境的影响。

孩子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未来成长之路就会顺利很多,就会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而且一定会取得成功,不过是时间有早晚。

其实我们看几乎所有的高考状元都是爱阅读的,他们学习涉猎的范围绝对不仅仅是功课那么一点点。

我高中有个同过一个学期的同学,她就是从小酷爱阅读,培养了极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她和我的座位相差一排,而我们中间只隔着一条走道,夸张一点说,她上课时的一举一动尽收我的眼底。

除了早自习看她会读一会书外,其它时间几乎都是在看课外书。

但她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高三她因为身体的原因(神经衰弱)休学一年。

虽然她被保送读北大,但她还是坚持参加高考,成为我们那里的文科状元。

在她已经成为北大法学院的教授以后,我去北大拜访她时问过她,为什么不见她认真学习却能取得那么好的成绩。

她说她是在初二时,遇到一道数学题不会做,去老师家里向老师请教,在老师讲解这道题的时候突然好像“开窍”了,后来成绩就提升上来。

她不是不学习,而是在开学时先领书回家的这几天已经把课程自己学完了,到学校上课就是陪我们读书,所以她就靠看课外书打发时间。

她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琴棋书画,还有体育都是非常优秀的,至少在我们那一所湖南省级重点中学里。

她后来选文科,读北大法律系是因为视力的问题。

从世俗的眼光看,她似乎是不学习成绩也好,实际上她看课外书是另外一种学习,是对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学习。

所以她才会近视,才会神经衰弱。

她进入北大以后成长很快,年纪轻轻就成为剑桥大学的访问学者,成为国内多所学校的特聘教授,参与国家多部法律的起草和解释工作。

我小时候也爱看书,只是在后面喜欢的东西和一般人不一样。

我初中毕业本来想考幼师,可是当时株洲市幼师学校不找男生。

读高中以后又对体育感兴趣,高考是体育兼理科考生,考的是师范院校的体育系。这种考试,对文化成绩要求不高,但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虽然我的分数都达到湖南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尤其是文化成绩远远超过录取分数线,但因为家里反对,请老师走后门去招生办将我的档案撤回,最后我不得不按照家里的意思读了一个大专的工业与民用建筑。

其实从我女儿的成长,更能说明阅读的重要性。

如果仅仅按照高考成绩看,她还是不错的,但她绝不是别人眼中的天才。

因为我不关注她的学习成绩,不问她,所以对于她的平常的具体成绩和排名我是不清楚的。

她开始是在园东小学(福田外语实验学校)读书,三年级期末考试后,班主任周老师建议我们让她参加实验小学的扩招考试。

这样她从四年级开始在实验学校上学了。

我知道的一件和她成绩有关的事情是初一期末考试,她两门单科考了全年级第一,因为英语成绩较差,总分排到了一百多名,那时她们那个年级好像有二十个班。

为此,班主任批评她她很不服气,这也是促使我下决心让她转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因为从小爱读书,所以她的自学能力也比较强。

我知道的是,她刚到墨尔本读语言学校时,因为时间充裕,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就写了几十万字的多部小说,还被网友推选做了一段时间百度贴吧得赫吧的吧主。

我那时为她设想的未来是去一家杂志社当一个少儿科普编辑,当一个文字工作者。

但是,在她读高三的时候因为她的物理老师改变了她的未来。

物理老师精彩的讲课,使得她对物理有了浓厚的兴趣,让她从对文学的爱好转变为对物理的爱好。通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她的物理取得优异成绩,同时无意中将英语也学的极好。

她在墨尔本女子学校创造了两项纪录:一是一个人同时获得两门学科奖,另外一个是非英语母语国家学生第一个获得英语学科奖。

她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誉学士学位的录取分数是99.1分,满分是100分。

她后来是被香港大学海外招生处以全球第一的身份录取,读物理化学专业。

虽然香港大学给她四十万港币奖学金,但并不是一次性给,而是按照时间,每一学年发放十万元港币。在港大读书期间,如果成绩有下滑,后面的奖学金就取消了。

所以她在港大读得很辛苦,因为同学中有内地省份的高考状元,而他们是没拿到港大的这种奖学金的。

在港大读书期间,尽管学业压力大,她在业余时间编辑了两期香港大学大陆籍学生的文学刊物《海旁》,除了同学投稿以外,文字编辑是她,杂志美术编辑也是她,版面设计还是她,封面设计依然是她。也就是说她几乎一个人完成了一个杂志社的工作。

这两期杂志印刷发行以后,我一个朋友的女儿,那时她在上海读复旦大学的国际高中,买了其中的一期杂志,说这才是真正的高大上。

因为编辑这两期杂志,她对未来的理想又发生改变,于是研究生她考的是艺术设计方向,这和物理化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

后来是悉尼大学城市设计专业录取了她。

悉尼大学的研究生学制是两年半,在学习期间,她再次因为学业优良被邀请参加了学校的表彰晚宴,然后她提前完成了毕业论文。

对于她选择这个专业,我还在想她将来是回国工作还是在国外工作。

结果她已经在悉尼工作了,是在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帮华为公司做企业战略规划。

也就是说,她的高中、大学、研究生和工作领域几乎完全没有延续关系,跨专业跨领域幅度非常大,但她在短时间内都能在这些领域做得很好。

因为她从小就开始大量阅读,打下了很好的阅读基础,培养了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因此在盖棺定论之前,我认为她的未来还有无数可能。

现在很多人都有驾驶执照,会开车。

我想问,如果你是一个司机,前面有几部车供你选择,一部是手动挡的,一部是自动挡的,一部是手自一体的,你会选择哪一部?

相信一般司机都会选择自动挡的车,因为开起来很简单啊!但是,如果从长距离速度比赛的角度看,手自一体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如果没有开过手动挡的车会有难度,而开过手动挡车的人会得心应手。

因此,如果我们在孩子还处在学习敏感区的时候就开始训练他开始阅读,培养阅读的习惯的话,那就会事半功倍。

也就是说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教他适应最难的学习习惯,也就是阅读的习惯其实是不难的。

对于如何帮孩子建立阅读的习惯,方法有很多种。

目前介绍得最多得就是从亲子共读开始。

让孩子从小开始接触图书,在孩子不认字的情况下,由家长给孩子讲故事,读无字绘本,从读图开始阅读,习惯图书这个学习工具。

最主要的是家庭要有阅读的环境,家长要带头影响孩子。

我爱看书,家里的长辈也爱看书,所以家里始终有书。

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我在看一本书,被书中的情节打动,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老大那时才两岁多,她看到了于是问我,爸爸你笑什么?我告诉她我看书看到有意思的地方,就笑了。

过了几天,我回家,打开门就看见她坐在沙发上,张开双手举着一张报纸在看,虽然报纸都拿反了。

也就是说孩子在学习敏感期,她会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

大家都知道郑渊洁是童话大王,他在教育子女方面也非常成功。

他有两个孩子。老大是男孩,在学校读到五年级时退学回家,在家自学,现在在打理一家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公司。老二是女孩,按部就班接受学校教育,是一个学霸级的学生。

郑渊洁说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但是帮助孩子培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是最基本的。

他说帮孩子培养这个习惯越早越好。

就算家长不喜欢看书,但在孩子开始有意识模仿学习的时候,每天花半个小时在孩子面前装模作样地看书,什么书不重要,书拿正拿反也不重要。

如果实在离不开手机,还可以特制一本书,就是将一本书的书芯按照手机的尺寸掏空,一定要玩手机时将手机放在掏空书芯的那本书里,让孩子觉得你是在看书。

如果错过了孩子的这个学习敏感期,也称为第一个阅读敏感期固然令人遗憾,但还是有补救的机会。

那就是利用孩子开始认字的时候培养,这时候对家长的要求更高了。

不能用命令、逼迫的方式让孩子看书,而是要陪着孩子看书,同时夸奖孩子在阅读方面的每一次进步。

西方教育是通过家庭教育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学习,从而享受学习的快乐,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西方教育的以苦为乐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我老大在高三时,因为对物理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大量物理学的经典书,那段时间每天睡觉不到四个小时,为了保证体力,要定闹钟到深夜两点提醒自己不要睡的太晚。

她在国立大学读书时,因为是荣誉学士学位,所以那几个同学都是学霸中的战斗机。

在相处一段时间以后,她感慨到“我们还不到和人家拼智商的时候”,什么意思?她觉得她和国内的同学比已经很刻苦了,但是她的这一些读荣誉学士学位的同学比她还要刻苦。

她去休息了,人家在看书; 她起来了,人家还在看书。

我们称王羲之为书圣,他就曾经因为沉迷于书法,那起佣人送到书桌上的馒头蘸墨汁吃,还大赞味道好极了。

我接触过广州的一个中医学研究者杨润达先生,听他分享过他培养孩子的经验。

他的孩子受他的影响,从小就爱看书。

有一段时间他注意到孩子看的竟然是有关食用菌方面的书,这和一般的孩子不同。

杨润达先生反应很敏锐,他看这些书的作者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出现的频率最高。于是他上网检索,发现这个作者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个专家,于是他利用到云南旅游的机会带着孩子去拜访。

那个学者对于他孩子这么小的读者也很感兴趣,经过面谈,那个学者邀请孩子在假期参加他的科研活动以及参加一些高端的学术论坛。

因为得到专家指引,孩子的学习能力突飞猛涨,在研究食用菌的同时,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不但出版了著作还成为广州某名校的学霸。

因此,在应试教育的场景下,孩子真的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要战胜应试教育是大概率事件。

现在很多家长对教育不是很懂,于是对老师的做法坚决配合。

我听到一些老师较为荒唐的教学经验。

语文,所谓重视阅读就是每天布置阅读任务,让孩子阅读指定图书,还要满足一定的阅读时间,然后再写读后感。

这和一门功课有什么差别?爱读书的孩子,这一些所谓指定阅读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吃不饱;不爱读书的孩子,本来就不愿意阅读,老师还要布置这么多任务,只会让孩子逆反。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少布置一些作业,让爱读书的孩子有更大的自我选择权,让不爱读书的家长重视阅读这件事,先从孩子自己喜欢看的书入手。

我曾经和别人打赌,说没有不看书的人,只有不好看的书。

我假设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麻将迷正被催着赶往麻将局,麻将迷是最忌讳“输”字的,而图书的书谐音相同,所以这个时候拉住这个麻将迷让他看书一定会挨骂。但是,如果你给他的是一本《麻将胡牌秘籍》,他一定会接过来赶紧看一看。

语文学习本来就有不少需要背诵的地方,但老师会要求孩子大量做练习题的同时还要将题目答案背下来。

我还听一个数学老师介绍所谓先进经验,同样是要求孩子把所有的练习题答案背下来,要像学语文一样学数学。

我认为学习从态度上分是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从方法上分则是模仿学习和思考学习。

题海战术为什么不好?因为大量做练习题让孩子养成不用动脑筋的习惯,孩子考试遇到题型变化就抓瞎了。

我在几个月前在微信群里看到别人的一个家长群的截图,内容是老师要求家长批评孩子粗心大意,说一些题都练了一百遍了,平时都会,一考试就错。这明明是老师的问题啊!

说到这里我不仅想起老大在墨尔本读书的一些事,一是按学校要求给她买过几款不同的计算器,最复杂的是一种索尼公司的带函数的计算器,平时可以用,考试时也可以用; 二是数学考试,试卷的第一页就印着本次考试要用到的公式。

爱因斯坦曾说过他只记住书上没有的东西。

所以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少做题,多看书,常思考。

英语学习的问题更多,不是用母语学习法从基础开始学,从听说入口,而是用专业的语言学方法,强调语义翻译,用中文的思路学英语,枯燥、乏味,很容易让孩子逆反。

其它学科也都存在不同问题,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了。

我们的教育是统一大纲、统一教材,但老师教学水平不同,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同,在这么多不确定的条件下比赛,很多孩子就成了规则的牺牲品。

所以,家长一定要懂得这一点,要成为孩子安全的港湾、释放精神压力的庇护所,家长要有强大的内心,成为自己孩子的精神支撑。

我在香港参加孩子的家长会,老师明确地告诉我说学校和家庭的位置不同,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是不同的。学校为了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一定会树立学习榜样,排名的目的就在于此。当然,公开的排名仅限于前三名,后面的孩子可能就是第四名,努力一下就可能赶上。

而在家长眼里,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身心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不要在意孩子的成绩,而是要关注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没有孩子自己不愿意成长,家长不能着急,在孩子赶不上时,给孩子一些耐心。

香港的学校普遍都很重视阅读,几乎每个学校都有阅读课,学校图书室一般在最中心的位置,鼓励孩子们去借阅。

老师说,只要孩子爱阅读,未来有无数可能。

在阅读问题上,家长还容易犯一些错误。

在阅读的早期,重内容轻形式,而到了后期,有轻内容重形式。

孩子在小时候所有的学习都是模仿学习,对于阅读的内容很难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家长尽量让孩子独立阅读,阅读理解不准确可以不指出来,不要让孩子觉得有难度,等他养成习惯先。

等到孩子年龄逐渐大了,理解能力加强了,这时就要引导孩子多思考,多理解文字表面隐藏的逻辑,不必纠结是否读纸质书,网上阅读和或者其它数字阅读都应该支持。

我们一定要记住,阅读是学习的手段之一,千万不能为阅读而阅读,追求数量而不追求质量。

阅读的过程是要从来者不拒到有所选择,再到只读经典书。

书要越读越少,越读越薄,不求速度,只求阅读的质量。

也就是说慢慢地减少轻阅读或者说浅阅读,减少消遣性的阅读,多读一些哲学和人文类图书,要读一些无用的书,一些和功课无关的书,通过阅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虽然阅读是一个人的事,但并不是说一个人阅读是最好的方式。

在阅读的过程中,参加一些讨论或者沙龙会对阅读有帮助,尤其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分析,有助于自己更加客观地认识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中西方教育看阅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