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 13

第十三章 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1. 可得性偏见会造成忧虑情绪,即夸大风险

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可能并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因为我们对事件频率的预估依赖于我们个人接触这件事情的频率和情感(情绪启发:我们的系统1 会自动把对这件事频率的评估这个相对困难的问题代换成我是不是喜欢它这个更简单的问题)。

比如,风险其实不是脱离我们的思想和社会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其中,媒体的报道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对某个具体事件的风险值评估。

2.  应对风险的公共政策会产生效用层叠

某件令人担忧的事发生了→媒体报道→关注度上升→媒体为求点击率持续报道→公众关注度增加→政策制定者迫于压力制定应对风险的政策

以上这个看起来没有问题的模式,忽略了公众由于情绪启发,很可能不自觉地夸大风险值,加上媒体推波助澜,最终可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换回公众安心。

但以上模式中牵涉到的三方都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并算不上错,大多数情况下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恶性循环。

更矛盾的地方在于,我们基于以上理论有理由要求政策的制定者更加理性地看待公众的焦虑情绪,但他们作为当权者,又必须担负起稳定公众情绪的责任。所以,在我看来,如果以上模式涉及的三方不能认识到这一机制的存在,这个矛盾其实是无解的。正如何帆所说,人人是生而不自由、不理性、更不可能平等的,这听起来很悲哀;但事实上只有你认识到它的存在,你才有可能自由、有可能理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快与慢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