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曾记得爱

可曾记得爱_第1张图片

情人节将至,又到了一年一度玫瑰花涨价的日子。

亲爱的你,你的爱情还好吗?

接受心理咨询的来访中,求助的主题和关系有关的占很大比重,林林总总的关系里,总少不了爱情。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横贯古今。

爱情那么美好又惹人向往,而现实生活中,太多人为情所困。我们不由发问,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爱情,什么干扰了我们拥有满意的亲密关系。

抛开一些现实的因素,今天只从心理学角度,谈情说爱,希望能给有心人,些许启示。

可曾记得爱_第2张图片

当我们讨论爱情时,我们在说什么?

心理学角度看,当我们说爱情时,涉及两个方面,一为驱力,二为关系模式。驱力不必多说,它镌刻在人类的基因密码里,是繁衍的原动力,发育成熟的生命碰撞,缔造骨血缠绵的后代。这种充满偶然性的碰撞,被文学与艺术大肆渲染,它们是原始驱力的副产品,美好诱人。它是诗人笔下写意的情歌,文学和电影作品里跌宕的情节,古老传说中唯美的遗憾。而N多研究表明,爱情无非源自激素的分泌,它的存续,只有区区18个月.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其它原素的注入,爱情终免不了在时光中的湮灭。

相爱容易相守难,似乎是每一对相爱的人终将面对的挑战。有什么办法,让爱情的光彩历久弥新呢?这就涉及到第二个方面:关系模式。

人做为社会动物,少不了各种情感的滋养,亲情,友情,爱情,爱情说到底,是一种关系。任何一种关系都是一个连续谱,左端是建立,右端是断裂,中间,就是维系。

爱情连续谱像一张答卷,有人分数卓越,而有人总是不及格。不同的人,载跟头的地方也不尽相同。

可曾记得爱_第3张图片

比如,有些人,他们卡顿在开始:无法建立关系。

至今记得有位被亲密关系困扰的来访,在我请他描述一下他的上一段关系时,那个让我愕然的答案,他说:“没有”。那年,他35岁,从青葱岁月到而立之年,他没有开展过任何一段亲密关系。进而询问,也没有喜欢的人,没有暗恋的人,没有……动过心。他是位人品塌实,事业稳定的男性。有文质彬彬的外表和坚毅而略显冰冷的表情。

“那,朋友呢?有没有好朋友”

“没有,工作环境的同事算不上朋友”

无伴侣,无朋友,我不得不考虑他的关系模式,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在后续的咨询中,我了解到他有个被极度忽视的早年。

让我们来看一看人类关系的伊始。

婴儿一降生,天然会关注人脸的影像,哪怕那时婴儿的视觉神经还没有发育完善,他们也会跟随人类的形像进行反应,其中,更加敏感于母亲的声音。对婴儿来说,世界如此新奇,在母亲的轻柔的呼唤声中,他们舒适而警觉的开始最初的探索。

这位来访,据说,有位抑郁的母亲。意味着,有一种可能,那个最初的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断裂频发。或许那个小婴儿的他,面对一位抑郁的母亲时,发出的信号不能被充分的响应。在人类海马还没有发育成熟时,一般来讲是三岁,他对人际的冰冷感受,被储存在杏仁核里,一个掌管情绪的组织。

他的相亲模式是这样的,永远第一面就戛然而止。

他会在初见的相谈中,不遗余力的找寻那些不适合继续发展的点,比如工作不够稳定,生活习惯不利于健康,某个观念相左,生肖不合,甚至有一位女性与他相谈甚欢,没有继续的原因是对方在告别回家后,没有发送一条讯息以报平安。

我遗憾的发现,在他的模式里,哪怕一个人千好万好,只一个他“自以为是”的缺憾就可以否定全盘,他不会试着去了解那个缺憾背后的原因,也无法考虑人的动态发展,只会缩回他的触角,合上心门。

岁月把他雕琢的俊秀挺拨,而骨子里,他依然是个婴儿,孤独执着的哭泣着,索取一位全好的母亲。而那个让他失望的女性形象早就随着成长溶入骨血,他渴望一位完美的女性来填补他的缺失又无意识的用早年的经验画地为牢“她还是让我失望,我还是得不到”

自闭,是一个婴儿最初的状态,那时他们能力微弱又生计所迫,不得不只考虑自己的需要无法顾及别人。为人父母的人都有这种经验,一个饥饿宝宝的,会因为奶瓶晚递了一分钟,号哭的分贝足让人心乱如麻。父母不会因为婴儿“自私”的尖锐哭泣而抛弃孩子,但一个成年人,极端的只考虑迎合自己需求的自闭状态足矣影响其关系的建立。

可曾记得爱_第4张图片

有些人呢,他们会卡在“断裂”这个位置。来的容易去的快的关系或许可以说明这种状态。关系可以建立,却频繁中断,持续时间很短,不稳定,甚至是“稳定的不稳定”。总之,没有可以维系长久的关系。某些“边缘性人格障碍”来访,这种不稳定是常态。

有位来访,一直无法有稳定的亲密关系,他形象卓越,教养也好,女朋友换了一个又一个都不中意。他并非流连花从之人,一心只想找位灵魂伴侣相濡以沫相伴余生,却总事与愿违。咨询的过程中,我请他给些具体的事件,看看关系的断裂是如何发生的。

其中一位女友相处的不错,分手的岔头居然源于一碗汤。

那时他们正试着一起生活,男士爱喝水,在家吃饭,每餐必有些稀的,女友也乐意为爱人“洗手做羹汤”。本是一派详和,但是男士描述,女生做的汤都比较浓稠,男士建议多加些水,女生不是说锅小就是习惯性的又加了把食材,总之,指望女友做碗达标的汤是无望了。如此,男士提议自己做汤,但盛汤却成了压垮他们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原来,女友依然故我的把汤底的食材更多的盛到了男友的碗里。

“对这件事,你感受到了什么?”我问面前的男士

他认真的告诉我,如果一次两次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次数多了,他的感觉是对他的不尊重。再细问,的确不存在其它的问题。纵摞其它的关系,断裂原因相似,不存在所谓的“硬伤”更多是那些没有按这位男士的方式给予的爱,成了男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而被解读为:不尊重。

男士满心无奈的问我:“您说,她们这是怎么回事,她们好像就是听不进去我的话”

男士的需求无可厚非。“被听见”“被看见”就是心理咨询中常提及的“镜映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的对另一个人的存在进行的如镜子般呈现的回应,这种回应证实了一个人的存在。

从这位男士的例子来说,如果女友做的汤达到了他的要求。那么男士的存在就得到了肯定。

话说到这,会让人觉得,这位男士的确受到了伤害。他的女友在镜映这一点上做的不够。我再问他:“你和女友表达过么?次次都无视你的需求这个点”

“表达过,但是她说她努力了呀”男士答的无辜。

“看来,女友似乎在说,她为爱人做饭的心意和为此付出的努力也没有被你肯定,是这样吗?”我问。

男士陷入了沉默的思索。

实际上,在咨询过程中我以经了解到,虽然这位男士存在没有在关系里被看到的苦闷,但他也无法“看到”伴侣对他发出的“爱的表达”,对女友(们)对他的情感,无论是花的心思还是做的努力,他都鲜有回应,和前一位相似,他更多考虑他自己。

前面提到的“自闭状态”也存在,但“轮换”的缺乏,是这位男士无法维系关系的最大的问题。

何为轮换?

我们能从母婴互动里看到充满柔情蜜意的轮换雏形。是婴儿努努嘴,母亲也跟随着努努嘴,婴儿微笑着咿咿,母亲附合着呀呀,婴儿目光的转向,母亲手指的指向,婴儿踢动的小脚,那个节奏刚好是母亲轻摇的臂膀。这些非言语的交流,是孩子发出的邀请,是母亲对孩子的肯定,他们不断的重复着“看我呀”“我在看”“看我多棒呀”“你是很棒”“和我玩儿吧”“好呀好呀”一来一回,孩子从这样的轮换和镜映中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母亲,做为婴儿情绪的容器,感受着孩子的苦与乐并反馈给孩子,即使当婴儿哭泣时,也有一个温柔的怀抱来安慰和缓解痛苦。……那个婴儿被母亲一次次满足,一次次看到,他一次次邀请,母亲一次次回应。这样长大的孩子,拥有一个卓越的能力,叫共情。

当他长大,会想着留一颗糖给和他分享美食的伙伴;会守在伤心的朋友身边不吝啬自己的安慰与拥抱,会发自内心的关爱他爱的人,感染他们的喜悦,体谅他们的痛苦,并敏感于他自身那些被爱的点点滴滴。

而个案中的男士,如果他可以看见女友的种种努力并从中体验到爱意而不是只表达责备,那么一个爱的轮换就完成了“闭环”,一个新的链接随之建立。遗憾的是,在他过于执着聚焦自身的需求,伴侣爱的表示在无回应中频频跌落,那些爱的线索在关系的夹缝中摇曳,而这位男士,看不到。最终,不被看到的伴侣不再努力,牺牲在男士的“投射性认同”中。

看不到爱,就不存在关系断裂后的修复。关系谱系里呈现的最绵长的“维系”就不存在。不存在维系的关系自然不稳定。维系的过程充满了建立与断裂,拥有稳定关系的人,也拥有上述案例中两位男士缺乏的能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说个自己的亲身经历,看看关系中的优秀生是怎么答题的吧。

新年假期里,两位朋友分别来我家做客,意外的发生了类同的情景,但两人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A在的时,我临时需要处理一个紧急的电话离开了大约五分钟。那个空档里,A无聊玩儿起了游戏。我回归时A的游戏还没有结束。屋子里一片寂静,我开口问道:“你在玩儿什么?” A答:“游戏”之后便再无言语直到一局结束时A抬头又补了一句:“因为你刚才打电话我才玩儿游戏的。”

我苦笑,心里些许不适,听上去,A把聚会节奏的“断裂”完全归罪于我,而完全不考虑打来的电话其实是个急需解决的重要电话,我并非有意冷落他.

L来的时候,正是晚餐时分,当我把饭菜端上桌还没看清他在做什么时,他就以经开始道歉了:“对不起,我没想到这么快,就开了一盘棋”。

“没关系的,你玩儿吧”

“恩。。。很快,马上就要输了”他的言语让我从中体会到非言语的意义,融合了对我辛劳的关切和不能及时用餐的歉意。

我简单的回应他不要放弃,甚至为了避免他匆匆结束而输掉战局,我加了句菜可以热就拎起本书坐下来看。

同样是玩儿游戏,L却不像A那般安静,他会时不时的向我汇报战况,仿佛把我也带入了那场兵不血刃的刀光剑影。引得我热切的给他鼓劲儿加油。那场厮杀进行了近20分钟,饭菜备好却不吃,继续玩儿20分钟游戏完全不属于我能接受的状态,为类似的情况我也曾对友情和爱情中的对方颇有微辞。而L,不但顺滑的超越了我的阈限,还让我丝毫没有被辜负的不适感,相反,整个过程就如飘落湖面的雪花,美好又不落痕迹。

这盘棋以他的大获全胜告终,起身时,我正为他换一盏新茶。

“我是不是特别无聊呀?”他说。略带自嘲。

“怎么会?”我笑着回应,接下来是一起“把酒添灯重开宴”。

于我,这本是一个可以预见的断裂,却成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发生了什么?

雷同的事件,迥异的效果,我的朋友L,悄无声息的做了什么?

让我们依然回到早年的关系,前面提到的那些影响关系顺滑的要素:警觉舒适,镜映,轮换,共同关注。

20分钟里,我们彼此一直处于警觉舒适的状态,L会在我,他的朋友准备好晚餐时,表达感谢并对不能及时用餐表达歉意,他足够敏感的反馈这一点,这个反馈被我顺利接收,安抚了我可能出现的情绪,让我体验到舒适。这只是互动的一个节拍,看似简单,但这个节拍,A就没打出来。

接下来的,我体验的舒适通过言语被L接收到,一个轮换完成了完整的闭环。

复习一下,节拍是这样打的:

1.待客情意(我)

2.表示肯定并表达对无法及时用餐的歉意(L)

]3. 对状态的理解并营造一个可持续的空间(我)

于是本可能是细微的关系断裂,因彼此互动的贡献而重新链接。后面几乎都是在巩固原有链接和创造新链接。第二轮的轮换由L把我带入进他的游戏开始,这一轮里,他加入了“共同关注”。适时的分享让我们共同关注游戏,并非把我晾在一旁,言语交错间,是无意识的深层沟通,那是神秘的隐形触角,游戏中的L同时有能力关注到可能被冷落的朋友从而微调状态,精彩的共情促进关系的对方回应相同的品质的互动,继而开启新的轮换,创造新的链接。

这被逐帧放大的一刻互动,在生活中往往被不经意的淹没,而就是不经意的每时每刻,塑造了我们的感觉,或顺滑或卡顿.也因此,我们永远无法和所谓幸福的人学习到幸福的秘诀,对他们来说,一切都不是有意计划的,而是自然而然,正如有些人形容关系的断裂,没有可以名状的原因,只是”走着走着就散了”

在这个飘雪的,浪漫的,应该你侬我侬的日子,行文至此,会泛起浅淡的悲伤.似乎,对于关系的改善,我们能做的太少.

心理学角度看去,每一个断裂,无论是一个微小的感觉,还是一个让人心痛的事实,都蕴藏机会,一个是”修复”,一个是”觉察”.当一段关系出现问题时,不妨从下面三个维度思考,或许能有所帮助

1.在关系里是不是有被看到?

正视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选择适宜的关系,而不是执着的呆在一个没有滋养的关系里不断的自虐.

2. 在关系里有看到对方的能力吗?

这一点的思考用来协助自己看到在关系中的模式和处理关系的能力,比如能不能创建链接,会不会轮换,并相应改善.

3. 在关系里有看到自己被对方看到的能力吗?

相关的思考在综合以上两点思考的同时,反思自身的共情能力.

当这些都得到相应的厘清和疏通时,即使一时没有稳定的亲密关系也不用急,基本上,以经具备了”幸福的能力”.

心理咨询这个事嘛,不负责解决现实问题.

因此,对于有亲密关系困扰的来访,我们的咨询目标永远不会是”帮你找到合适的亲密关系”

而是:

“君子善于反思,能够轮换共情,然四海之内皆亲密,君子何患无关系?”

呵呵,情人节,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可曾记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