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The Ph.D. Grind》有感_by Tao

      读完《The Ph.D. Grind》_Philip J. Guo,作为一个将要申请Ph.D program的学生而言,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也有很多感悟。

 

      首先想到的就是很多问题不应该是到手就闷头苦干,而是要有个很全面的分析和计划,书中无处不体现这样的方法:就从作者准备读Ph.D来说吧,他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那就是以后从事学术领域的工作,而他做出这样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分析的结果。首先注意到华人在美国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他们往往在工业界很难走的很远,甚至经历惨淡,而学术界很少有这样的问题,加上母亲是大学教授的影响,作者决定将来以教授为职业。虽然在经历的六年的Ph.D Grind 后他最终该变了想法,但他分析问题的方式给了我很多启发,也催促着我给自己一个定位。

 

      其实总体来说,作者的Ph.D生涯不算顺利,过程也并不主流,我很佩服他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完成的Ph.D program. 最让值得我学习的是:他很好的处理了和老板(professor)的关系,以为他的拿学校奖学金而不是老板直接资助的,所以相比其他学生而言有更多的选择,不再一定要禁锢在老板的研究领域,或是做苦力来获得老板的认可,但实际上他没不能太自由,因为最终的毕业还是很大部分取决于老板的认可。所以其中有很多矛盾需要解决,比如老板的研究项目和自己的兴趣不同、是继续做实验室的后续工作来发文章还是开辟自己的领域、在奖学金到期后如何获得老板的资助。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人有很好的沟通能力,作者从来都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观点,善于交流,善于推销自己的人。我相信这些都是他在PhD 道路上非常重要的品质,我觉得一个只懂得埋头实验的人是无法让别人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是无法得到那么多人的帮助和建议,是无法获得许多信息渠道,当然最终也是很难拿到PhD degree 的。作者在六年的PhD Grind 中一共做了二十多次presentation,这些都是他获得意见和结识朋友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将自己销售出去的方法,正是有了这些presentation和结识 的朋友做桥梁,他偶然中去了Harvard 做访问学者,成功邀请到了那儿的教授作committee member 且完成了最后一篇论文的发表。这一切看似是机缘巧合,但有事偶然中的必然,一个懂得分析,善于交流的人终归是可以获得这样的机会的。

 

      在最初的一两年里作者大部分时间都专注在老板的项目上,干的是纯体力活,每天花大量的时间debug和调代码,然后最终也没能发一篇paper,这是挺让人失望的事,即使是一个局外人我也觉得可惜。作者分析了自己的兴趣并不在这方面,且老板已经是终身教授了,并不急于发文章,于是作者决定转行了。实际上,他这两年的体力活是很有帮助的,也许正像他说的那样,这是每个PhD 新生的必经之路。在后头自己的科研中如IncPy 和SlopPy都需要很大功夫的debug,作者之前的工作无疑是给现在打下了基础。原先并不知道有哪些方向可以做,而在grind两年后,自己有了实践的经验,加上实习期间的灵感,最终作者有了科研上 的idea,这不是凭空出现的,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历练、观察事物的过程,很多时候不是没有灵感,而是它出现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抓到它。在我今后的求学和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锐的观察力是我始终要牢记的。

 

      作者想通过自己PhD的经历,让其他人更好的理解PhD program,特别是将要申请PhD的同学。在书中最后,作者给了我们很多建议都非常中肯。前人宝贵的经历可以给我们有力的指导,但最终每个人的道路还是要自己设计,正像我前面说的一样,作者的PhD生涯不是那么主流,更多的学生要靠老板资助才能完成学业,所以不可能有他那么强的能动性,但他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却是典型的,求学需要具备的素养也是通用的,所以我很感谢作者给我们宝贵经验的同时,会选择自己适合的道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