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0bit B、104bit C、104字节 D、60字节
解析:
1111十进制为15,首部长度字段所表示数的单位是32位字(4字节),所以就是15 * 32bit即15 * 4字节 = 60字节
故选D
答案:64
A、6 B、8 C、256 D、254
解析:
255.255.255.11111000(第四个字节用二进制表示)
说明主机有3位,8 - 2(主机号全0和全1情况) = 6
主机号全1表示广播地址,主机号全0表示网络地址,故这两种特殊地址不算在内
故选A
A、49bit B、50bit C、49字节 D、50字节
解析:
由于TCP是面向字节流的,所以一个序号对应一个字节,90 - 41 + 1 = 50字节
故第一个报文段携带了50字节数据,故选D
A、IP数据报 B、用户数据报 C、分组 D、比特
解析:
传输层的服务有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两大类:
用户数据报即UDP(User Diagram Protocol)
故选B
A.集线器
B.网桥
C.以太网交换机
D.路由器
解析:
路由器是网络层的设备,而广播是网络层的功能,而其他三个项都属于网络层以下的设备,所以都不能分割广播域。
故选D
A、使用CSMA/CD协议的以太网可以采用半双工通信也可以采用全双工通信
B、用网桥互联的网段仍然是一个局域网,只能有一个网络号
C、RIP是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算法
D、IP多播可以减少网络上的通信量
解析:
CSMA/CD以太网是采用半双工通信,A错
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上,用来连接两个不同的网段,根据MAC地址转发帧,数据链路层就是一个局域网,只有一个网络号,B对
RIP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内部网关协议IGP中最先得到广泛使用的协议[RFC 1058],它的中文名称很少使用,叫做路由信息协议。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是因特网的标准协议,其最大优点就是简单。C对
故选A
A、1τ
B、4τ
C、8τ
D、2τ
解析:
τ为节点A到节点F的单程传播时延,δ为节点A发送数据到节点F剩余的传播时间
在t = 0时,A发送数据。B检测到信道为空闲。
在t = τ - δ 时(这里τ > δ > 0),A发送的数据还没有到达B时,由于B检测到信道是空闲,因此B发送数据。
经过时间δ / 2后,即在t = τ - δ / 2时,A发送的数据和B发送的数据发生了碰撞。但这时A和B都不知道发生了碰撞。
在t = τ 时,B检测到发生了碰撞,于是停止发送数据。
在t = 2τ - δ 时,A也检测到发生了碰撞,因而也停止发送数据。
A和B发送数据均失败,它们都要推迟一段时间再重新发送。
由此可见,每一个站在自己发送数据之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存在着遭遇碰撞的可能性。这一小段时间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另一个发送数据的站到本站的距离。因此,以太网不能保证某一时间之内一定能够把自己的数据帧成功地发送出去(因为存在产生碰撞的可能)。以太网的这一特点称为发送的不确定性。如果希望在以太网上发生碰撞的机会很小,必须使整个以太网的平均通信量远小于以太网的最高数据率。
从上图可看出,最先发送数据帧的A站,在发送数据帧后至多经过时间2τ就可知道所发送的数据帧是否遭受了碰撞。这就是δ →0的情况。因此以太网的端到端往返时间2τ称为争用期(contention period),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争用期又称为碰撞窗口(collision window)。这是因为一个站在发送完数据后,只有通过争用期的“考验”,即经过争用期这段时间还没有检测到碰撞,才能肯定这次发送不会发生碰撞。这时,就可以放心把这一帧数据顺利发送完毕。
故选D
A、语法
B、语义
C、同步
D、实体
解析:
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的三个基本要素:语义、语法和同步
故选D
关于计算机网络最简单的定义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三网”指的是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面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分别是连通性和共享。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一般指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服务访问点(SAP):上层访问相邻下层所提供服务的点,即接口上相邻两层实体交换信息之处。
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实体之间交换的信息单元。
协议CSMA/CD的中文含义是: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技术
导向传输媒体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
最基本的带通调制方法有:调幅、调频、调相。
ipv4中规定ip地址长度为32位,即有232-1个地址;而ipv6中ip地址的长度为128位
信道多路复用技术主要有: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
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点对点信道和广播信道。
注:
通信子网又可分为“点-点通信线路通信子网”与“广播信道通信子网”两类。广域网主要采用点到点通信线路,局域网与城域网一般采用广播信道。
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系统基本模型包括:源系统、传输系统和目的系统三大部分。
21个网络号,说明主机号有11位,而143.25.35.67中35是由32、2、1组成,32是从右往左数第六个,2和1都在11位的主机范围内
所以此CIDR地址块中的最小地址是:143.25.32.0(主机号全0)
故选A
答案:
(1)A 的发送窗口为从序号11到序号20,共10个字节的数据。
(2)A 的发送窗口为从序号11到序号20,共10个字节的数据;A 的可用窗口为从序号19到序号20共2字节的数据。
(3)A 的发送窗口为从序号17到序号31,共15个字节的数据;A 的可用窗口为从序号19到序号31共13字节的数据。
注:可用窗口是:允许发送的序号,发送窗口 >= 可用窗口,因为发送窗口 = 可用窗口 + 已发送但未收到确认的序号们
答案: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应用层的功能: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传输层的功能:负责向两个主机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
网络层的功能:路由选择、转发分组。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无差错地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物理层的功能:透明的传输比特流。
A、仅和相邻的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
B、路由器交换的路由信息是部分的路由表
C、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
D、距离为16时,即为不可达
解析:
RIP协议的“距离”也称为“跳数”(hop count),因为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跳数就加1。RIP认为好的路由就是它通过的路由器的数目少,即“距离短”。RIP允许一条路径最多只能包含15个路由器。因此“距离”等于16时即相当于不可达。可见RIP只适用于小型互联网。D对
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如果两个路由器之间的通信不需要经过另一个路由器,那么这两个路由器就是相邻的。RIP协议规定,不相邻的路由器不交换信息。A对
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也就是说,交换的信息是:“我到本自治系统中所有网络的(最短)距离,以及到每个网络应经过的下一跳路由器”。B错
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例如,每隔30秒。然后路由器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表。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路由器也及时向相邻路由器通告拓扑变化后的路由信息。C对
故选B
A、由32位2进制数组成
B、由24位2进制数组成
C、由48位2进制数组成
D、常用的表示形式为点分十进制
故选C
答案:
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包含三个部分:源系统、传输系统、目的系统。
源系统的功能是:源点设备产生要传输的数据,经过发送器进行编码,形成能够在传输系统进行传输的信号。
传输系统的功能是:将源系统产生的信号进行传输。
目的系统的功能是:接收器接收传输系统传过来的信号并将其转换成目设备处理的信息,终点设备从接收器获取传送来的数字比特流,然后把信息输出。
解析:
由于22 < 6 < 23,所以子网号应占3位
子网掩码为255.255.224.0
(27 + 26 + 25 = 224)
(网络地址就是主机号全0,广播地址就是主机号全1)
子网A:
子网B:
子网C:
子网D:
子网E:
子网F:
就是将目的地址与路由表中的子网掩码相与&,如果结果为路由表中子网掩码所对应的那个目的网络,那么下一跳就是子网掩码所对应的下一跳
答案:
(1)128.96.39.10&255.255.255.128=128.96.39.0,下一跳为:接口m0
(2)128.96.40.12&255.255.225.128=128.96.40.0,下一跳为:R2
(3)128.96.40.151&255.255.255.128=128.96.40.128,下一跳为:R4
(4)192.4.153.17&255.255.255.192=192.4.153.0,下一跳为:R3
(5)192.4.153.90&255.255.255.192=192.4.153.64,下一跳为:R4
解析:
Net1距离 7 不变 因为更新中没Net1
Net2距离 2 不变,因为C的建议是4还不如自己的2好,所以用原来的
Net3距离 9 因为B中没有Net3,所以更新路由器, 取8加自身1 = 9
Net6距离 5 因为取最优路由,接收C的建议取距离4加1 = 5
Net8距离 4 接受C的建议取距离3加1 = 4不变,保持原路由
解析:
整个UDP 数据报的总长度为3692+8=3700字节。
以太网传送的帧的数据部分最长为1500字节,即IP 数据报最长为1500字节,数据部分最长为1480字节,所以需要划分为3个IP 数据报。
各数据报片的片偏移字段的值分别为0,185,370;
各数据报片的MF 标志字段的值分别为1、1、0。
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都是TCP拥塞控制机制里的,网络层次
而滑动窗口是TCP流量控制机制里的,接收方和发送方二者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局部层次
如果还不好理解,可以这么想,拥塞控制机制相当于整个交通系统,而滑动窗口只是其中的一条马路
故选B
A.光纤
B.双绞线
C.细同轴电缆
D.粗同轴电缆
解析:
万兆以太网的标准由IEEE802.3ae委员会制定。万兆以太网不再使用双绞线,而是使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
故选A
解析:
最大可能聚合就是找他们的共同前缀,由于四个地址块前两个字节都相同,只需将每个地址块的第三个字节转换为二进制,如下:
212.56.10000100.0
212.56.10000101.0
212.56.10000110.0
212.56.10000111.0
所以聚合后的地址块为212.56.132.0/22
TCP是面向连接,UDP是无连接
TCP是可靠的,UDP是不可靠的
TCP提供拥塞控制,UDP无拥塞控制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连接请求报文SYN包(syn=1,seq=x)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同步已发送)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连接请求报文后,如果同意建立连接,则向客户端发送确认,在确认报文中ACK和SYN位都置为1,确认号是ack = x + 1,同时也为自己选择一个初始序号seq = y,发送一个SYN包,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同步收到)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报文ACK包,ACK置为1,(ack=y+1,seq = x + 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 ESTABLISHED(已建立连接)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通过这样的三次握手,客户端与服务端建立起可靠的双工的连接,开始传送数据。
(1) 试画出如图所示的拥塞窗口与传输轮次的关系曲线。
(2) 指明TCP工作在慢开始阶段的时间间隔。
(3) 指明TCP工作在拥塞避免阶段的时间间隔。
(4) 在第16轮次和第22轮次之后发送方是通过收到三个重复的确认还是通过超时检测到丢失了报文段?
(5) 在第1轮次、第18轮次和第24轮次发送时,门限ssthresh分别被设置为多大?
(6) 在第几轮次发送出第70个报文段?
(7) 假定在第26轮次之后收到了三个重复的确认,因而检测出了报文段的丢失,那么拥塞窗口cwnd和门限ssthresh应设置为多大?
解析:
(1)
(2)
[1,6],[23,26]
(3)
[6,16],[17,22]
(4)
第16轮次之后发送方是通过收到三个重复的确认,检测到丢失了报文段
第22轮次之后发送方是通过超时检测到丢失的报文段
(5)
32;21;13
(6)
第七轮次
因为(1 + 2 + 4 + 8 + 16 + 32 )< 70 <(1 + 2 + 4 + 8 + 16 + 32 + 33)
(7)
cwnd = 8
ssthresh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