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知识梳理

计算机网络的历史

第一代:50年代中至六十年代初,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

第二代: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计算机与计算机互联网络:主机既做数据处理,又做通信,出现不同的网络体系结构的模型。

第三代:70年代中至80年代末,计算机网络进入标准化发展。

1.ARPANET的标准协议:

  • 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 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
  • 所有网络节点都同等重要;
  • 必须有冗余的路由;
  • 网络结构尽可能简单,但能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由于技术上的不足,使用具有相同厂家,相同型号的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数据通信,但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计算机之间无法进行数据通信。

2.TCP/TP协议

使得不通计算机之间得以实现数据通信

基于TCP/IP的4.2BSD(Uinx系统)

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

3.ISO的OSI/RM规范

第四代:(90年代至今)国际化的互联网诞生与发展

由于ARPANET网络的维护费用日益高昂,把ARPANET分成了两个网络:MILNET(军网)、ARPANET(民网)。

  • 1990年,由NSF将ARPANET民网改名为Internet,随后很多公司、企业加入
  • WWW概念提出
  • Mosaic的WWW客户程序
  • PPP是的家庭用户可方便方位Internet

ISO的OSI/RM规范

1984年,ISO推出因特网的协议规范OSI/RM(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Refernce Model)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OSI/RM: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为开放式互连信息系统提供了一种功能结构的框架

OSI/RM模型结构:

  • 应用层 Application
    • 所有应用程序的网络在此展开,确定进程之间的通信性质,以满足用户需求
    • 提供OSI用户服务,如事务处理、文件传输、数据检索、网络管理、加密
  • 表示层 Presentation
    • 表示数据形式,完成对传输数据的转化
    • 代表应用层写上数据表示
    • 完成对传输数据的转化,如格式化、加密、解密、压缩、解压缩
  • 会话层 Session
    • 负责建立维护拆除会话,为端系统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了对话控制机制
    • 数据传输的“中间商”角色,负责数据传输“售后服务”
    • 提供两进程之间的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
    • 管理会话
    • 同步数据
    • 注意:传输层和会话层一般结合使用
  • 传输层 Transport
    • 负责建立一个可靠的端到端的链接,包括数据核对和初步整理
    • 建立、维护和撤销传输连接——端对端连接
    • 控制流量,差错控制(使用高层收到的数据几乎完整无差错)
    • 选择合适的网路层服务以实现其功能
    • 提供数据的编号、排序、拼接以及重同步功能
  • 网络层 Network
    • 负责路由寻址(数据包定向传送)和广播
    • 路由选择与中断
    • 控制分组传送系统的操作
    • 控制流量,以防网络过于拥挤
    • 建立和撤销网络连接
    • 根据传输层的要求来选择服务
  •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 负责将上层数据封装成帧
    • 为网络层提供低出错率、高可靠性的数据链路
    • 协调主机和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率
  • 物理层 Physical
    • 只负责传输0 1二进制比特流
    • 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服务,从数据链路层接收数据,并按照规定形式的信号和格式将数据发送。
    • 向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把比特流还原为数据链路层可以理解的格式)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通信原理包括两方面:

一是数据通信原理

二是对等会话原理

数据通信原理:发送端是自上而下传输(直到物理层),接收端是自下而上传输(直到发送端的发起通信的层次)

对等会话原理:发送端和接收端只有在对等层才可以进行通信,不同层次传输数据格式不一样:

  • 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以报文方式传输
  • 传输层以报文或者报文分段方式传输
  • 网络层以分组方式传输
  • 数据链路层一帧方式传输
  • 物理层以比特流方式传输

发送端没经过一层(物理层除外)都要在原数据上进行协议封装,即最前面加装一个被蹭所使用协议的协议头;接收端每经过一层都要对原数据进行协议解封装,即去掉原数据最前面的上层协议头。

计算机网络知识梳理_第1张图片

TCP/IP概述

计算机网络知识梳理_第2张图片

  1. 网络接口层

    在物理连接(网线和电脑之间)之上,实现逻辑链路(用到的协议)的连接(拨号连接)

    接口卡(网卡):具有物理地址,即MAC地址

    • SLIP(Serial line Internet Protocol)协议

      • 在串行线路上封装IP数据报
      • 用于拨号连接
      • 缺点没有差错校验机制
    • 差错校验机制:每一端必须知道对方的IP地址,没有办法把本端的IP地址通知给另一端;如果一条串行线路用于SLIP,那么他不能同时使用其他协议。

    • 数据报: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的基本单元,它携带了要从计算机传递到目的计算机的信息。

    • 数据包:是TCP/IP协议通信传输中的数据单位,根据数据包的目的地址进行定向并转发到另一个接口的过程。

    • 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协议

      • 用于串行与并行线路上的拨号连接

      • 解决SLIP存在的问题

    •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协议

      • 是根据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TCP/IP协议
      • MAC,每个网卡都有一个唯一的硬件地址
    • 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协议

      • 反向地址解析——MAC到IP地址
  2. 网络互联层

    • 在不同网络之间进行路由寻址、传递数据报

    • 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

      • 无连接、不可靠的协议
      • 负责在主机之间寻址
      • 设定路由
    •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

      • 报告错误(网络的错误检测,主机故障等)
      • 控制消息
      • Ping程序

      计算机网络知识梳理_第3张图片

  3. 传输层

    • 奖励应用间的端到端连接

      • 面向连接:会话建立、数据传输、会话拆除
      • 无连接:不保证数据的有序到达
    •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 面向连接
      • 可靠(三次握手)
      • 速度慢
    •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 无连接
      • 不可靠
      • 速度快
    • 端口号

      • 用来区别应用层的协议

      • 不用的应用协议有不同的端口号

      • 端口号是通过端口号来标记的,端口号只有整数,范围是从0到65535

      • 端口有什么用呢?

        一台拥有IP地址的主机可以提供许多服务。这些服务完全可以通过1个IP地址来实现。

      • 主机是怎么区分不同的网络服务呢?

        显然不能只靠IP地址,因为IP地址与网络服务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实际上是通过“IP地址+端口号”来区分不同的服务。

      • 服务器一般都是通过知名端口号来识别的。netstat -a -n

  4. 应用层

    • 主要负责用户和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协调设备和软件的多样性问题;解决系统中文件传输问题。
    • FTP:文件传输协议
    •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 DNS:域名系统
    • Telnet:远程终端协议
    • IMAP:Internet邮件访问协议
    • POP3:邮局协议版本3

计算机网络知识梳理_第4张图片

IP地址相关知识

IP地址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知识梳理_第5张图片

IP地址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知识梳理_第6张图片

计算机网络知识梳理_第7张图片

子网掩码

计算机网络知识梳理_第8张图片

子网掩码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知识梳理_第9张图片

有关IP地址的运算

计算机网络知识梳理_第10张图片

计算机网络知识梳理_第1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网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