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就是互连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
Internet: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络。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网络互连的“网络之网络”
数以百万计的互连的计算设备集合:
通信链路:光纤, 铜缆, 无线电, 卫星……
分组交换: 转发分组 (数据包):路由器 (routers) 和交换机 (switches)
为网络应用提供通信服务的通信基础设施:Web, VoIP, email, 网络游戏, 电子商务, 社交网络, …
为网络应用提供应用编程接口 (API):支持应用程序“连接”Internet,发送/接收数据。提供类似于邮政系统的数据传输服务
协议是计算机网络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
任何通信或信息交换过程都需要规则
协议规范了网络中所有信息发送和接收过程
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简称为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协议规定了通信实体之间所交换的消息的格式、意义、顺序以及针对收到信息或发生的事件所采取的“动作” (actions)
协议的三要素:
计算机网络由三部分构成:网络边缘、接入网络、网络核心
网络边缘:主机、 网络应用
接入网络,物理介质:有线或无线通信链路
网络核心 (核心网络):互联的路由器 (或分组转发设备);网络之网络
端系统通过接入ISP (access ISPs )连接到Internet:家庭、公司和大学ISPs
接入ISP必须进一步互连:这样任意两个主机才可以互相发送分组
可能出现区域网络 (regional networks)连接接入ISP和运营商ISP
内容提供商网络(content provider networks,如: Google、Microsoft等) 可能运行其自己的网络,并就近为端用户提供服务、内容
最典型电路交换网络:电话网络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 (呼叫/电路建立);通信;释放连接 (拆除电路)
电路交换的显著特点是独占资源的
电路交换网络通过多路复用 (Multiplexing) 共享中继线
多路复用(Multiplexing):链路/网络资源 (如带宽)划分为“资源片”,将资源片分配给各路“呼叫” (calls),每路呼叫独占分配到的资源片进行通信,资源片可能“闲置”(idle) (无共享)
典型多路复用方法:
频分多路复用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 ):频分多路复用的各用户占用不同的带宽 (Hz) 资源,用户在分配到一定的频带后,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占用这个频带。
时分多路复用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 ):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 (TDM 帧),每个用户在每个 TDM 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每用户所占用的时隙周期性出现。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是在不同的时间占用相同的频带宽度。
波分多路复用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波分复用就是光的频分复用*
码分多路复用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 ):每个用户分配一个唯一的m bit码片序列(chipping sequence),其中“0”用“-1”表示、“1”用“+1”表示,例如:S 站的码片序列:(–1 –1 –1 +1 +1 –1 +1 +1);各用户使用相同频率载波,利用各自码片序列编码数据,编码信号 = (原始数据) × (码片序列)
报文:源 (应用)发送信息整体。比如:一个文件
报文交换直接整体发送一个文件
分组:报文分拆出来的一系列相对较小的数据包
分组交换需要报文的拆分与重组,产生额外开销。
分组交换不像电路交换会申请特定的独占的链路资源,所以存在多个主机共享同一段链路资源 (分组序列不确定,按需共享链路),因此称其为统计多路复用 (Statistical Multiplexing)
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均采用存储-转发 (store-and-forward) 交换方式。区别:
发送主机:接收应用报文 (消息) 拆分为较小长度为 L bits的分组 (packets);在传输速率为R的链路上传输分组
分组传输延迟 (时延) (delay)= L bits / R (bits/sec)
分组交换允许更多用户同时使用网络——网络资源充分共享
分组交换适用于突发数据传输网络,资源充分共享,简单、无需呼叫建立,但可能产生拥塞 (congestion):分组延迟和丢失,所以需要协议处理可靠数据传输和拥塞控制。
速率即数据率(data rate)或称数据传输速率或比特率(bit rate):单位时间 (秒)传输信息 (比特)量,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单位:b/s (或bps)、kb/s、Mb/s、Gb/s
k=103、M=106、G=109
“带宽” (bandwidth) 原本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即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单位是赫兹 (Hz)。网络的“带宽”通常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单位:b/s (bps)
延迟/时延(delay或latency),四种分组延迟:
dproc: 结点处理延迟 (nodal processing delay)
dqueue: 排队延迟 (queueing delay)
dtrans: 传输延迟 (transmission delay)——车队通过收费站时间
dprop: 传播延迟 (propagation delay)——每台车从第一个收费站跑到第二个收费站用时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 dprop * R (bits)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分组丢失 (丢包):队列缓存容量有限,分组到达已满队列将被丢弃 (即丢包),丢弃分组可能由前序结点或源重发 (也可能不重发)
丢包率= 丢包数 / 已发分组总数
吞吐量 (Throughput):表示在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传送数据速率 (b/s)
瓶颈链路 (bottleneck link):端到端路径上,限制端到端吞吐量的链路。
网络体系结构是从功能上描述计算机网络结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简称网络体系结构 (network architecture) 是分层结构,每层遵循某个/些网络协议完成本层功能,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体系结构是一个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层次及其关系的定义,体系结构是抽象的。
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协议是“水平的”。任一层实体需要使用下层服务,遵循本层协议,实现本层功能,向上层提供服务,服务是“垂直的”。下层协议的实现对上层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同系统的相邻层实体间通过接口进行交互,通过服务访问点 SAP(Service Access Point),交换原语,指定请求的特定服务。
开放系统互连 (OSI)参考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于1984年提出的分层网络体系结构模型,目的是支持异构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
OSI参考模型解释的通信过程如下图,可以看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是端到端的。
数据封装:增加控制信息,构造协议数据单元 (PDU)。控制信息主要包括:
七层功能:
在TCP/IP参考模型下,是网络接口无关的,只要能封装成IP数据报,即可在网际传输。
综合 OSI 和 TCP/IP 的优点
5层参考模型下的网络通信过程与数据封装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