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潜意识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跟着雨馨老师“一起做到”的第一次是共读道德经,一起抄写;第二次是传习录,一起写心得;这一次更加进一步,听雨馨讲专业课程,写心得。听了第一课,就觉得这一次的心灵之旅更加不一般,因此对线下的工作坊尤为期待起来。

自己对财富的态度,从对待这第一课的态度就可见一斑。听到雨馨宣布第一课的主题是“新春话财运”,就有点嘀咕:原来的共读(比如道德经和传习录)都是高大上的经典,这一次是怎么了?怎么“俗”起来了?可是,心里又很期待听到一些有关”获取财富“的干货——就是这么矛盾,犹抱琵琶半遮面,感觉”万般皆下品(尤其是钱),惟有读书高”,但是工作原因,接触很多企业和企业家,又很羡慕那些通过自己的智慧、能力和勤劳获取财富的人们。其实再进一步分析自己的真实想法,真正羡慕的是他们的智慧和能力,财富倒是其次。

冰山下的潜意识决定了冰山上的意识,并共同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而潜意识往往都源于小时候的教育和环境。我爸爸是政府官员,妈妈是小学老师,一方面家里的条件不错,吃穿不算愁,另一方面,父母都很节俭,一直向我们灌输“钱够用就行,多了也没什么用”,而且,独自外出上大学之前,也没有机会使用“大笔钱财”,顶多自己买点吃的,买点学习用品,现在印象很深刻的请最好的一个同学吃饭,吃了两个火烧,一个菜,估计当年也就几块钱(说实在的我没啥印象到底花了多少钱,只是对这件事情印象深刻),衣服是从来没有自己买过的,其他的好像也没啥大件了。因此,我的财商是很差的。一直到今天,我对自己很多方面都是比较有自信的了,唯独两件事物没有自信:一个就是理财能力,另一个是数学水平。

雨馨讲了六种对财富的潜意识,其中一种是“我不够好,所以不配拥有钱财”,这来源于内心深处的不自信,而这不自信可能源于小时候一直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所致。这种不自信不仅影响了财富观,也深刻地影响着生活、工作的其他方面,像雨馨说的,“是生命困惑的底层背景”。我就是如此,小时候我经常被拿来跟弟弟比较,弟弟比我聪明,比我长得好看,从小自卑感一直伴随我,但不知为什么,可能是因为我是老大的原因,又很有自尊,大人说我不好、不行,一边自卑难过,一边又愤愤不平。所以直到今天,我无论在工作、生活上,努力去做到社会角色赋予自己该做的,各方面尽量都做到问心无愧,因为自己很努力,受不得委屈,受不得别人说我一句,尤其是亲近的人更是如此。这种自卑感作为底层背景,真的是非常影响我的生命。想起我大学同宿舍的舍友,她和妹妹两个,她长得更漂亮,作为家里的老大,父母把她当儿子看,现在父母也都跟着她住,给她看孩子。她拥有我不具备的自信,其实,客观来讲,她很多能力不见得强过我,但是她无论在任何场合都善于表现自己,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也把握住了更多的机会。所以,“我不够好,不配拥有更多的钱财、不配获得别人的帮助和善意”,很多时候就像一个魔咒跟随着我们很多人的一生。。。

经过这样的剖析,我找到提升自己的切入点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潜意识原来是这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