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的一言一行,都在量划着自己与他人的边界,也都是在我们人际关系天平的盘子里增添或者减少一点砝码。每一天的烟火人生里,我们都在平平淡淡地种植着自己的幸运与不幸。
2015年,我学会了开车。一年半的时间,跑了一点六万公里,出过一个小车祸,小刮蹭过几次,在限速30公里的地方超速一次,误闯红灯一次,右转弯轧非机动车道一次。平常驾驶算熟练,停车时往往要多打一把方向盘才能停好。
妻子呢,拿本比我早,却几乎没开过,实际驾驶大约不到两百公里。
前几天,妻子找了份新工作。上班的地点离家不算远,但工作中偶尔会需要开车,于是我就鼓励她自己开车上班。
她有点害怕,坚持让我第一天坐在副驾驶上给她坐镇,我答应了。但我只是看着,全程不干涉她开车,也不给任何建议或指令。包括她在刚起步时问我操作的顺序,我也只提醒她别着急、慢慢回忆,并没有告诉她答案。
她摸索了一会儿,起步出发了。路上小心翼翼地开车,到了单位的时候,她拍着胸口说:“紧张死了。”
傍晚,我又去了她的新公司,由她开车一起回家。我看到她在挡风玻璃下放了很多宣传材料。那些纸张恰恰是以黄色调为主,很扎眼。我问她:“这儿放上单页影响视线吗?我开车的时候很怕这样。”“很影响呢!”她说,“中午开车出去就觉得晃眼。”
我平静地回应了一声“哦”,我把材料收了下来。
这时,挡风玻璃上开始出现了水雾,而她却在说着公司新楼盘的销售方案。我提醒她:“起雾了。”
她“嗯”了一声,然后继续说楼盘的事情,我只好再次提醒她:“起雾了。”而她,却依然如故。
我第三次提醒她:“起雾了。”她回应:“嗯。怎么弄啊?”接下来,她仍然在继续着原来的话题。
我伸手打开除雾和空调按钮,而她则目视前方,嘴里继续在说工作上的事情。
我问她:“你现在会除雾了吗?”
她恍然一惊,说:“啊?我光开车了,没看见你怎么按的。”
我回答:“不是啊。你没有在开车,而是在谈工作。开车就专心开车,当下起雾了就除雾。否则你自己下次还是不会。”
她说:“也是,刚才太紧张了。而且觉得你在车上,能帮忙。”
接下来,我展开了长篇大论:
“我是坐在副驾驶座上的,可是在开车的是你。最好的副驾驶,就像不存在一样。以前我开车,你坐在副驾驶上的时候,我开得有点晃,你就说我开得不好;车速快了,你就说我太急躁了;一会问我为什么开的这么靠右,一会儿又问我怎么不走另一个车道;到了停车的时候又会嫌我笨——用你的话说就是‘往这一打,再往那一打’就好了。”
“可是,你的角度跟我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哪儿,‘那’是哪儿?‘一打’是打多少?这都是说起来很容易,却很难去衡量和做到的事情。”
“当然,我也知道我有些开车的习惯是不好。比如停车和起步的时候会经常晃。可那就是习惯,我也没必要为了开个车,全程都那么紧张,我也不追求开车一路都超稳。在舒适和速度之间,我选择了那样一个看不见刻度的平衡。可能这个“刻度”对你而言,是标准太低了。”
“而且还有一点,坐在驾驶座上的人是对即将发生的晃动有心理预期的。他会本能地提前扭动身体去抵消晃动。但是,对于坐车的人来说,这种晃动就非常的突然和明显。所以,同样的晃动,对开车的人和坐车的人来说,感受是不一样的。”
“坐车的人或出于好心,或出于不舒服,特别愿意对开车的人进行指导和指责,而且越是关系亲密的人,就越容易数落或者是攻击对方。开车的人听到了也会特别容易生气。‘路怒症’中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么产生的。”
“这一年多,你坐车的时候就经常会用指责的语气说‘你怎么这样’或‘你怎么不那样’,在不就是用很失望的语气说‘真不愿意坐你的车’。”
“每当这时候,我心里其实都很不舒服。解释了几次,你也会说我是强词夺理。但其实坐车就好好坐车,让开车的人专心开车,这可能是很理想化的结果,却一定是一个很轻松,不会吵架的结果。”
“可能每一个人开车的习惯都不一样。你可能喜欢走靠右的车道,我却可能喜欢长时间在中间车道。没有对错,只是习惯不一样。”
“我今天两次坐你的车,本来没有给你任何开车方面的建议。不会去批评或者指责你,更不会对你使用攻击性的语言。刚才起雾了,我也只是提醒你,让你去处置。也许你视力好,觉得这点小雾不需要处理呢!可是我却不能容忍挡风玻璃上有雾,就算玻璃上面有一小块脏东西,也会喷玻璃水洗掉它。哪怕它并不影响视线,但我就是像强迫症一样,觉得不舒服。给我开车,特别费玻璃水。一家人,总有开车的和坐车的。让开车的专心开车,坐车的安安静静坐车。选择和处置的权利交给开车的人,我们就会都舒服了。”
这时,车已经进了小区,她停车时占了两个车位,我就帮她重新停好。
她说:“以后你开车,我再也不多说话了。”
第二天早上,我开车带儿子和同小区的一个学生去我班上上课。在凹凸不平的临时停车场出口拐弯时,车子晃动了一下。
儿子立马说:“爸爸开车可真差劲!妈妈开车就不会晃了。爸爸你怎么开的车呀?”
我反问:“你做过几次妈妈开的车呢?打开车真的不晃吗?”
儿子没说话。我继续说:“当然,她现在刚刚开始开车,例会开的特别慢。刚才在那么拥挤的地方,她就绝不会像我一样开的挺快就出来了。可是我能确定,刚才这样的速度是安全的。再说晃一下又怎么了,又不是很严重?”
儿子说:“哦,我知道了。不应该攻击爸爸。”
我回应说:“是的。你喜欢妈妈,这很好!认为妈妈很棒,也很好!但是不要因为之前听了太多唠叨,就来指责爸爸。咱们家更不能形成做事的被批评,看事的批评、打击别人这样的局面。更不能形成谁做事多,谁就被批评的多的局面。别人做事,要感谢,要鼓励!提建议可以,不能进行语言攻击。”
儿子很抱歉地说:“对不起。”然后,我们就开始聊别的事情了。
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类似的琐事,其实既不能对此上纲上线,却也不能任事情发生,又白白浪费掉沟通的机会。
家庭也是丛林,要宣示自己的主权与边界,又要让一家人相处的和谐。这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重要的生活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