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自画像,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这几天,我参加了一个家庭教育网络培训班,班主任在第一堂课给我们每个家长布置了一项任务——分别用十句话给自己和孩子描述“自画像”。

经过简单思虑之后,我将自己和女儿十分迅速地素描下来,自认为已经非常接近本人真实面目了。

以下是我孩子的自画像:

我的孩子是一个充满无限想象力的“小作家”;我的孩子是一个有时玻璃心有时阳光的“小公主”;我的孩子是一个热爱打羽毛球的“小运动员”;我的孩子是一个偶尔沉浸在自己世界的“发呆萌妹”;我的孩子是一个内心强大的“自律小达人”;我的孩子是一个有丰富内心的“小思想家”;我的孩子是一个对精神追求高于物质追求的“潜在愤青”;我的孩子是一个表面无所谓内心很在意的“小软妹”;我的孩子是一个抗压抗挫折能力极强的“逆袭少年”;我的孩子是一个需要在不断学习实践中逐渐提高情商的“优质宝贝”。

以下是我的自画像:

我是一个容易情绪化的妈妈;我是一个尽量学习如何控制情绪的妈妈;我是一个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妈妈;我是一个为了自己兴趣坚持到底的妈妈;我是一个偶尔羡慕“别人家孩子”的妈妈;我是一个特别善于反思的妈妈;我是一个思考多余实践的妈妈;我是一个有一点自我矛盾的妈妈;我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的妈妈;我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妈妈;我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妈妈。

当我和女儿一起分享这两组自画像之后,女儿说,只有容易情绪化是我的特点,其他都不符。对于她自己的自画像,则更离谱,只承认抗压抗挫折能力强,其他都不符。

说实话,我听到女儿这个评价后,内心是很难平静的。为什么我眼中的“我”和女儿眼中的“我”相差这么多?为什么我心中的女儿和女儿心中的“自己”判若两人?

当我依据自己掌握的教育知识和一些心理学皮毛尝试与女儿进行自画像探讨,企图让她更加认同我描绘的两人自画像,女儿竟然特别反感,对话变成了对抗。尤其反对我用“软萌、呆萌、小公主”之类女性化词汇对她进行描述,她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个女汉子。而对我,只有情绪化这一点让她赞同,其他所有的描述都不真实。

回过头去想,女儿显然认为我的种种“好”都是理所当然,“不好”是决不能容忍和接受,比如情绪化。而对于她自己,仅认同“抗压抗挫折能力强”这一点,是她以前及现在一直经历的并被老师同学认可的观点,至于“呆萌、软妹、公主”等等词汇是我加之于她的,她并不接受,即使这个描述十分接近。

由此,我感觉,我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这种不亲密首先体现在不信任,也许是因为我太过严苛,也许是关心则乱,也许是用力过猛,我是该好好反思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都是自画像,为什么差距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