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东流(下)

        过去一年时间。一直在关注文旅产业。

        回望历史上盛名的城市,国内苏、杭、益、扬,国外环地中海城市圈,都是和产业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地处传统产业集群,占据物流交通的枢纽地位。繁荣是由贸易支撑起来的,古今中外的明星城市,无不是依托规模化产业,因贸易而繁荣。

        我们现在消费结构和古代不一样了,过去是低消费运行模式,现在的人口基数和社会分工,使消费本身就是发展的催化剂。

        消费可借力的很多,度假、环境、信仰、餐饮、民俗、风光、历史、文化等等,都可成为催化剂。

        没有产业支撑,消费就难免落入旅游观光的陈臼。乡村产业启动以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把延伸业态发展起来,就需要从宏观视角整体来谋划,涉及到众多产业、消费方式、经济水准、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等等。

        蜀人乐水,自古有巴山蜀水之说。江水滋养了整个成都平原。在上一个地质温暖期,成都气侯更接近热带雨林,巨象从林穿行,河流湿地遍布,随着气候转凉,古蜀人逐水迁徙,遍布整个平原。

        四川盆地西北高东南低,是众多河流的巨大冲击扇,经过亿年地质变迁,谷地冲积成平原。随着人类活动越来越频繁,河道都被束缚在大坝和河堤,江水驯服,暴雨无患,却也就少了一份野生野长的桀气,变得木纳呆滞。于是,我们也只能面对,呆水里面养出来的呆头鱼。

        我总爱去看,离堆山口那一江春水,挟绿裹碧,带着寒风呼啸而下。成都周边石象湖、龙泉湖、黑龙滩、三岔湖都是水库,成为市民乐水的去处。老钓客都知道,成都平原最好的水在哪里,在哪里白白东流去。

        如果能在江水离开紫坪以后,参照清远的冷水产业,让江水自然温度升高的过程,变为人工规划的梯级产业。依次布局中高端冷水养殖、中端清水养殖、中低端冷水瘦养、低端规模化速养、湿地观光、民宿度假、水上集市、健康运动等等功能。

        将长周期的养殖、短周期的迭代、规模化的效应、高溢价的标杆、度假化的水岸、健康化的户外结合在一起。

        都江堰自古就是成都市民出行目的地,冬季的高山河谷气流效应,使都江堰成为成都平原,冬季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未来乡村振兴的路径,绝不是简单将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让乡村成为少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的领地。这就意味着要实现产业兴乡,保持一定的人口规模,让乡民参与到发展中,共享发展红利。这就必须在乡村以产业为龙头,以旅游业为带动,实现投资以及人口的导流,让更多城市从业者和游客走进来,让更多传统农民和现代农民在产业中沉淀下来。

        旅游业是与“乡村宜居”最为兼容的产业,也是将乡村产业资源转化成经济来源的首位产业。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将旅游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媒介,稳步提高旅游经济在乡村产业中的比重,通过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为乡村产业注入新的动力。   

        江出紫坪,往上可在磨儿潭水库侧,布局数百亩高品质冷水产业区,这里的江水未流经城市,没有任何污染。往下可在流出都江堰城市以后,规划数千亩的水生态综合产业集群,产业与观光协同,建设水主题乡村。

        以成都平原的消费和创新能力,一旦形成以水生态为轴心的产业, 引发的业态会非常丰富。这将是市场和商业智慧共同推动的结果,不同于旅游规化设计呆头鹅的闭门造车。

        没有一个富有活力的乡村,是仅仅是由规划绘制的,都是在岁月中激荡绽放。

        古时的岷江水,塑造了天府之国。

        现在的岷江水,面对千万级人口的成都平原消费市场,浩浩荡荡,空流东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