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今天是清明节,是中国人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人纷纷在清明时节为亲人扫墓祭祖,缅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清明节也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春风轻灵,阳光明媚,大地多姿多采,一片生命的活力。你看桃花似雨,梨花似雪,各种不同的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分不清哪里是花海,哪里是天空。

在这样的日子里,耳边响起了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悠扬哀婉的乐曲声中,那化蝶的山伯和英台彷佛在田野里自由的飞翔。梁祝能够在乱世纷争中流传一千七百多年,这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始于感动着国人。梁祝同窗三载,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英台只得仓促返乡。梁祝依依不舍的分手,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朴实,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山伯家贫如洗,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泡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相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了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歇,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传说归传说,一千多年来梁祝的爱情故事久传不衰,望着田野中飞舞的蝴蝶,彷佛就是梁祝的化身,伴随着《梁祝》的乐曲声可谓是人间仙乐,千古绝唱,荡气回肠,余音不绝。每年的清明节,在梁祝故里当地群众都会到梁祝墓焚香烧纸,以示纪念。

朋友告诉我现在的梨花都已经谢了,是啊,花开花谢都是生命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极其短暂,短暂的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去欣赏它的美便凋零了。人们都在欣赏盛开的花朵,可当花落之时又有谁人知?谁人怜?此情此景,不禁想起了黛玉妹妹。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流水知音,惜花惜人,人生无不如此。

"花谢花飞花満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如人,人如花,时值清明,可又有谁能够惜怜纷飞的落花呢?人的命运也是如此。当你在辉煌之时,身居高位,何不是门庭若市,你来我往,当你不再其位了,门前变得冷冷清清。想我此刻的心情更是难耐,落难的时候没有人能够认识你。黛玉的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无不是人间的真实写照,人世间都是赏花的人,皆为看客,没有葬花的人,为短暂的美丽埋葬,任凭洁白的花瓣在污水滥泥中遭受蹂躏和摧残。花落了,人败了,命运都是殊途同归,无人知无人怜,淡然消失,黛玉不是在葬花,而是在埋葬自己。她的多愁善感,心地善良纯净,无不令人动容。可见,她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种对自己的爱情和对现实的无奈。千载香魂随劫去,更无人觅葬花锄。

这个世界很多人都是孤独的,瞎子阿炳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二胡《二泉映月》构画了他凄凉的一生。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并济、感人至深,全曲将主题进行中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使阿炳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深刻地展现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辣,不平与怨愤。

星月如勾,倒映在泉水里,人生如影,映衬二胡中,如泣如诉,声泪具下,令人感慨命运的捉弄和无情。阿炳是孤独的,他看不到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却能够感受到世间的无常与悲凉。只有二胡作伴,与无尽的黑夜中缠绵、倾诉内心的声音。他看不到倾听的人,坐在二泉旁尽情的演奏,他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在那琴弦上发出奏鸣,月恋水,水怀月,同辉水韵,佳景天成。只可惜人生苦短,阿炳饱受苦难的一生和他的二胡一起埋葬,在这个不义的世界上,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留给世人最好的声音。

自古燕赵多悲歌,人间江南多情种。江南的爱情悲歌一直为人所传颂,因为江南人的风骨是柔的,风是柔的,雨是柔的,甚至连雪都是柔的,在这柔情的世界里才会感觉到人的多情,才有了千古绝唱,有了爱恨交织的故事和人。徐志摩是一个多情的情种,只是命短而已,让无数人为他倾情,甚至在他死后,林徽因为他撰文"你是爱是暧是希望,你是我人间四月天。"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生离死别,已经是人生常态,活着的人缅怀死者,于是便有了清明节,才有了一个个凄美的故事。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故事,缺少的是演绎故事的人。桃花败了,梨花落了,再美丽的人生也要谢幕了,再见了清明,来年我们再相逢。

你可能感兴趣的:(梨花风起正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