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148

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148_第1张图片

教学常规漫谈  之148(1210)

今天谈谈原理的教学策略。

原理又称规则、命题、公式、定律、定理或规律等,它表征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言语信息的另一重要表征方式。原理教学也有两种水平,一是按陈述性知识教学(即掌握原理的内容),二是按程序性知识教学(即形成技能)。它的教学策略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回忆已有知识

由于原理反映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原理首先要掌握构成原理的概念。因此,教学原理的第一阶段就是引导学生回忆构成原理的相关概念。如“三角形内角和”中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原理相关的“三角形”、“内角”、“角的和”和“180度等相关概念,都是需要回忆的旧知识;“倾听声音”中“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中的“声音”和“振动”等都是需要回忆的旧知识。

2.形成原理

形成原理同概念的形成一样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例子到原理,另一种是由原理到例子。

(1)由例子到原理。先呈现蕴含原理的情(如实验)或实例,引导学生对例子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方法叫原理教学的例规法。使用例规法进行原理教学的策略叫原理教学的发现式策略。

有研究表明,例证的直观性、排列方式等和师的语言引导对发现原理有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说,例证越直观越有利于发现规则,如模型图表等有利于学生发现线索;例证的空间排列方式和时间上呈现的先后顺序也会对规则的发现学习产生影响;教师的引导提示不仅给学生提示线索,而且还会影响线索探究思考的方向。

“三角形内角和”是通过对不同三角形进行“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验一验来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

发现式学习是意义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发现事物意义、关系和规律的学习,其基本过程是呈现例子——得出原理——变式练习。在进行概念学习时,主要是发现概念的关键特征,获得概念的定义。在进行原理学习时发现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二者的不同点。由于原理学习“发现”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原理的发现式学习,其认知程比概念的发现式学习的认知过程要复杂得多,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参与。其中,由于发现式学习是一种不完全归纳学习,其获得的原理是不适当的规则,这种则被学生组织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就会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精确性和规范性,会使认知同化出现错误,影响接受学习。因此,发现原理后,随着学段的增高,需要进行一个原理证明的过程。

(2)由原理到例子。由教师直接把原理告诉给学生,学生运用先前回忆的概念对新原理加以同化理解,这种方法叫原理教学的规例法。用规例法进行教学的策略叫原理的接受式教学策略。其过程是呈现原理——举例说明原理——变式练习。

3.应用与迁移

上述过程只说明学生习得了原理,为使原理向技能转化,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原理应用的各种情境进行变式练习,并及时进行反馈。练习情境提供得越全面,技能转化就越强。

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148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常规漫谈(老王唠教育)之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