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on是不是一场旁氏骗局?

有“团购鼻祖“之称的Groupon最近在风风火火地忙着准备上市,最高的市场估值可能会达到300亿美元。国外有一个名为Jose Ferreira的论者(他是美国在线教育企业Knewton创始人),直截了当地指出:Groupon是一场旁氏骗局。

这个论点的关键论据在于,在Groupon上的商家,没有数据证明它们会再次光顾团购的生意,Groupon自家也没有披露过这个数字。这有点“旁氏骗局”的味道:搞来一个商家做团购是一个,至于是否能够长期合作,不晓得。如果商家通过团购活动获得切实可知的利益,它们会重复进行这个行为。而现在这种“重复”并不可知,可见进行团购的商家,很难讲通过团购获利了。

在记忆中,从来没有一家网络公司,那么迅速地象Groupon那样走全球化道路的,它的四个主要市场有两个不在美国本土。某种意义上,也暗示着Groupon很有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味道。如果在某个地区,商家们都通过团购大部分得益,一般逻辑上讲,团购网站会深耕一阵子。而且,美国并不是一个小国家,大把的地区市场深耕上几年都不奇怪,象Groupon这么大肆进行全球扩张的,的确有点奇怪。

但Ferreira依然不认为Groupon上市是科技泡沫存在的标志——这一点,我不能认同。我恰恰认为,很有可能,Groupon会是泡沫破灭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近来中概数字公司频频下跌,有的甚至已经破发,但中概群体到底对华尔街来说,不是主流板块。这种局部的下跌,虽然能够说中概存在泡沫,但不能带来泡沫破灭。但Groupon不同,它是一个旗帜性的公司,这个公司一旦出现股价上的巨幅波动,会引发整个市场的信心不足。

Groupon与其说是一个公司,不如说它更象一个项目。有消息这么说,“今年一月份的时候,Groupon曾融资9.5亿美元,但是到3月底,公司就只有2.09亿美元的现金了。除了1.36亿美元是真正的投入到了公司的运营中,其他的8.1亿美元的资金全部被用来支付给了包括CEO Andrew Mason等在内的大股东。”——这个消息在Groupon的上市文件中得到了证实。换句话说,Groupon在迈向上市的征途中,原有的投资者和股东,已经获得了大笔的套现。而大笔套现,让人会怀疑这个组织作为“公司”的长久性:他们是想捞一票就走呢,还是追求更长期的利润?

Groupon如果最终获得7.5亿美元融资成功,它可以和当年的google相提并论——Google当年上市估值是246亿美元,Groupon会打破这个记录。但这仅仅是证券市场上的账面财富。事实上,Google上市时运营利润率达到了24%,而Groupon依然亏损巨大,且财报上有很多不清不楚的地方。国外一个媒体指出,Groupon所谓的“营收”,到底是Groupon经过一个团购获得它自己应得的收入呢?还是这个团购活动的交易总额?这两者不是一回事,而且差距巨大:Groupon的官方说法是,一季度营收近6.5亿美元,但实际上,真实营收为2.7亿美元,其中近4个亿的所谓收入,是属于团购商家的。——事实上,国内团购网站也一直在混淆这两个数字。颇有些团购站放出风来说去年做了多少多少亿的收入,其实不过是营业额罢了。

从上市披露的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Groupon烧钱极快,它的IPO是一场对资金近乎于“饥渴”的需求。目前缺少足够的证据证明团购是一场可复制的商业运动:回头客数字不详。而才融了近10亿美元的主现在缺钱了,说到底,还是被经营者自行套现去了。商业模式值得怀疑,经营者长期经营的能动性值得怀疑,这个公司,还有多少可以相信的呢?

Groupon上市如果高开的话,的确可以说明:这个市场“接火棒”心理已经相当严重了。泡沫破灭,可期。

——《第一财经日报》互联网观察专栏文章 ——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浏览我收集的信息图 关注我的微博 访问我的分享
无觅猜您也喜欢:
LBS其实是一门大生意
团购的行业壁垒
上市?还是不上?
上市狂潮 储粮过冬
无觅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

  • 上市?还是不上? (5)
  • 团购的行业壁垒 (6)
  • LBS其实是一门大生意 (4)
  • 烧哪门子钱? (14)
  • 开放不是一个道德问题 (12)
  • 壳系统 (19)
  • 中概的脆弱与强大 (6)
  • 腾讯的“Q计算” (18)
  • 中国会不会有Linkedin? (22)

你可能感兴趣的:(TMT乱弹,媒体供稿,Groupon,上市,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