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三湾大堰的鱼

文、森寅

图、网络

三湾大堰是6-70年代水利工程时纯人工挖的。出力的人都有工分可得,参与挖掘的自然就多,本村的别村的群众被安排过来,这一波水利工程对每个村或者说每个生产队都带来了或大或小的堰塘的待遇。

三湾大堰是本村里面积和蓄水量都稳居第一的,虽然它离杨家湾最近,但是它归属整个生产队,这个生产队有“杨家湾”“林家湾”“蒯家湾”三个,它不独属某个湾所以叫:三湾大堰。堰坎下面的生产队“黑吉长门”也有股权但相对人口和股份占比就少了许多。

村里有些别的堰塘太小或太浅,最终就会被周围的纤细的堰坎经受不住大雨的冲击的泥土滑落进水里日积月累的给填满了,但是三湾大堰有所不同,不规则的五边形有三面皆是围绕着石头的崖壁很是稳固。

堰塘里蓄的水除了周围的居民日常洗涤方便,牛的天然泳池,常年住在里面的还有鹅鸭。

甚至可以在插秧的季节抽给水田,虽然是可以供给别的队里,但距离远些想要拿到水总归要复杂的多。

由于它四周的牢固所以它常年有水,一年四季可以在里面浣洗一切东西,种地等还是个天然泳池。

虽然生活在水边也不是谁都会水,短短数十年有着数名少年郎葬身其中。父亲却是个例外他水性极好,还救了本院子的好几个姑姑。同样是邻居,面对溺水时表现出的行为截然不同。每个人对自己的水性都有自知之明,以身犯险的人不多。

居住在三湾大堰的鱼_第1张图片

内陆的水内不如海边的水里物种多,有的不过是些小鱼,小虾米,长不大的螃蟹,黄鳝,泥鳅,小贝壳,大小田螺等,除了鱼其他的物种的占比更是相应的不过5%

鱼多是因为它是投产后易繁殖并且收获丰盛的品类,其中有些普通的物种白鲢,花鲢,草鱼存活率会更高的多,偶尔有些乌棒混在其中。

没有专人饲养的它们实践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存法则。

有时候附近田里或者地里有不要的藤蔓或者杂草都从堰塘边任意的地方倒下去,飘去远方被鱼儿挣着啄来吃。


居住在三湾大堰的鱼_第2张图片

每年春季两个生产队的队长带领会记一起开会本年鱼苗预算,再走访统计看有哪些愿参与,那些不愿参与。统计好后再由会计算出每家每人需要承担多少费用。再通知大家买在赶场的时候统一在某个集会点去缴费。鱼苗钱不需要太多,所以几乎不会有人放弃这个低投入高回报的投资。

居住在三湾大堰的鱼_第3张图片

待冬季到了便有一场打捞盛宴,由队长牵头带领一些人定日期采办打捞需要的渔网小船等东西。然后在一个天气相对晴朗的日子进行捕鱼。

打鱼这天领头的人一早就到了,他们各自分工划着小船出发在水里撒下渔网,等网补好了差不多就吃午饭了,基本吃午饭的时候渔网上就开始挂有鱼了。每年打渔人都把小船停在柯伯伯家门的水边,然后在柯伯伯家吃饭。

布渔网的同时就能捡到鱼,总会有个别家庭多亲戚多又想分些品尝,但自家投入的鱼苗钱所分的鱼有限,就会采用偷偷取些下来夹在猪草背篼里带回家去的方法。

有时甚至是已经捡好放在小船里的鱼也会被人被个背篼假装割草时装些走。当然大多数人是自觉的,不过个别家庭。

午饭后休息一下就开始收网了,3-4人分别划着小船把渔网提起来把卡在网眼中的鱼取下来放在船中,渔网也是很人性化的只收大鱼,较小的小鱼如果还活着都直接又放走。所以收网的时候只捡大的渔船不一会儿就满了。上岸后的鱼都会按照品种分类并先过称,在分别倒在由就近居民家里扛过来的板桶里,由专门的经过群众审验不会监守自盗的人看守着。

下午4点就会开始收网,按照惯例4点后堰坎上的会越来越多,每家至少有一个代表来领鱼,也有些小孩会率先过来参观。最后一条船上岸后由会计进行核算,每一户人能分的多少很快就会有了结果。

但同时打捞上来的鱼按等级区分,白鲢在全部鱼种种占比90%大多数家里都会选择白鲢,几乎每家都有1-2个小孩,大多数家庭都会选择白鲢起码在重量上每人都能多吃一口。

若是草鱼或是其他更稀少的品类,按市值换算减去相应的重量。所以在选择稀有品类的家庭就算有5人投产可能也只会领回1-2斤重的鱼而已。


那时我家就三口人,然后外公家离的近一般都选择白鲢这种普通但是重量足够的鱼,有时候分完后让我给外公家送些去,有时候是我去叫过来吃。除了以一年一度的打鱼,还有很多时候可以吃鱼。

父亲很会钓鱼的,他知道什么天气适合钓鱼,什么地方下棵钓的多。什么样的竹子适合来做钓鱼竿。可以说对钓鱼这件事他是相当精通了。

准备钓鱼前一天夜里他都会先把秘制的鱼食撒在第二天会蹲守的地方。第二天早上就拿着他拿竹鱼竿去坐上半天,他从未空手而归过,大小迥异的时候是有的。有时候天气温和遇到较大控制不住的鱼,就任由它把鱼竿啦下水,反正无论它跑多远都在这片水里。而且跑的久了它也会累,最后鱼竿停在堰塘中间,父亲再慢悠悠的下水游过去把它拉过来岸边即可。

所以在整个院子只有我是那个从小吃鱼很多,不会不卡住的人。

也有从别的村闻名过来钓鱼的人,其中有位田姓男子是父亲的朋友,他每次来钓鱼都会家里来吃饭。田叔叔是个社会人,虽然有往来也不深。

居住在三湾大堰的鱼_第4张图片

随着时间的迁移,外来钓鱼的人越来越多也有董家沟过来的村民,他们夏天也在堰坎上坐上一天,也不管是不是有所收获,直到1999年的夏天人们已不满足于守株待兔的钓鱼模式。一些人带上自制的炸药来到这里,围着堰塘边走一段点燃一个仍进水里,爆炸声响起时水柱溅起。起初并没有鱼浮起,它们被吓坏了还在努力的逃命。仍完所有的小炸药包,休息到下午开始就有鱼开始没了气息逐渐漂浮水面上。

他们有人负责捡鱼,傍晚他们欢快的走了。到第二天早晨水面躺着偶无数死鱼,直接用背篼在水边就能装满直接背回家,有的人家直接煮了喂猪,有的人家刨开鱼肚清理了晒成鱼干,遇到还有最后一口气的就煮来吃。

由于一开始带头的是社会人,原本队里的上的也逐渐稀少以及都是不敢惹事的人。如果头一天收获不满意,下一次他们会加大自制炸药的密度和数量。这样炸了多次后,其他钓鱼的P人也不再满足钓鱼带来的收获了,参与炸鱼的人更是多了起来,连续好几个月平均每周有2-3次的炸鱼活动。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感觉到鱼再也没有香气,一开始捡鱼的还分死活的人也都疲惫了,全都混在一起煮在猪稍里喂猪。

初稿2018年4月24日。

戊戌年丙辰月丙戌日:蓉

你可能感兴趣的:(居住在三湾大堰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