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学习力」《认知天性》No.9,陈伟新

拆页十

来自第五章《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P131

你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里学到知识

无法胜任某项工作的人缺乏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分不清能与不能之间的区别。这种现象被称为“邓宁一克鲁格效应”,是元认知中一个较为热门的议题。发现这一现象的人是心理学家大卫•邓宁与贾斯汀•克鲁格。他们的研究显示,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而且感觉不到自己的表现与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觉得没有必要试着改进。(两人有关这一议题的第一篇论文的题目就是《不擅长与没想到》。)邓宁与克鲁格还发现,可以教育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让他们学着准确判断自己的表现,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让他们的元认知更为准确。一系列研究证明了这一发现,他们两个人让学生参加逻辑测验,并要求学生们评估自己的表现。第一项实验的结果证实了预想的情况,即能力最差的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茫然不知,平均得分在后12%的学生相信自己的一般逻辑推理能力排在前68%。在第二项实验中,等学生参加过第一次测验并评估了自己的表现后,研究人员会给他们看另一组学生的答案,然后让他们看自己的答案,要求他们重新估算自己回答正确的题目数量。得分在后25%的学生在看到同学更优秀的作答后,还是不能准确判断自己的表现。事实上,这些学生仍倾向于更加高估自己的能力。

第三项实验研究了表现不佳的人能否学着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在逻辑推理测验中,给学生们出10道题目,测验后要求他们评估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测验成绩。同样,得分在最后25%的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估计过高。接下来,其中半数学生接受10分钟的逻辑培训(内容是如何验证演绎推理的准确性),另一半学生则进行不相干的任务,之后让全体学生重估自己的测验成绩。现在,那些受过培训的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估计出自己做对题目的数量,也能清醒地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成绩;而那些没有受过培训的学生则坚持己见,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好。

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是无法从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中学到东西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邓宁与克鲁格有几条理论。其中一条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关于自己技能与能力的负面反馈,因为人们不喜欢讲坏消息。即便有人能得到负面反馈,他们还必须准确理解为什么会失败。要成功需要做对所有的事情。相反,失败则可以归结到任何一个外部理由上:做不好事情怪工具不合适是很容易的。邓宁与克鲁格还提出,某些人只是不够敏锐,意识不到其他人的表现如何,因此他们不太能看出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这就导致他们在做比较时对自己表现的判断较差。

「I,重述知识」

为什么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是无法从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中学到东西?

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对工作或事情的认知存在偏差,对细节不敏感,没有辨识能力,所以也就对这些事情不擅长。

对事情的不擅长,反过来也说明对事情的细节感知能力不足,感知都不足,能学到的东西也就有限。

比如大部分人都能分清楚蚂蚁与蚊子的区别,但很少有人能区分这只蚂蚁与另一只蚂蚁的区别,这一只蚂蚁与这一群蚂蚁中其他蚂蚁的区别,这是因为大部分人对蚂蚁没研究,不擅长,所以也不能从对不同蚂蚁的观察中学到什么。

「A1,激活经验」

曾经你想学习一个技能,但没有老师教你(真人老师、网络老师、书籍老师),你靠自己摸索学习,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其中的过程如何?

二十年前,当时因为朋友公司需要制作一批名片,然后因为自己当时正处于无业状态,感觉名片印刷是个机会,于是买了一台名片胶印机。

可以当时真找不到人教,设备买回家,都靠自己摸索。

先是按说明书,制作印板,这个成功了,可以印制黑手白的名片。套印四色名片,需要印刷四次,这个难度就大了,很难控制好再次套印的距离,不能有效地套印上色。

去书城看书,因为没有印刷方面的基础,看的也不太懂。

所以,做了几个月,产品质量不过关,只能印些简单做不上价的名片,最后项目黄了。

这个项目中,也算是一头发热冲进去了,没有基础,没有老师,并且有一定的难度。当时决策的时候感觉好多初中毕业的人都能做这个行业,我怎么就不行,却没考虑过别人是有老师手把手教,有人带入行的。

「A2,规划运用」

如果你是培训师或者拆书家,请运用拆页中的原理,设计你的课堂教学,你会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哪几个方面,挑选一个写出你的设计。

如果你不是培训师或者拆书家,那么请为自己学习或者教会孩子学习某个技能,运用拆页中的原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RIA学习力」《认知天性》No.9,陈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