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对动物园没什么概念,也一向对动物园没什么兴趣,所以去的比较少。而去的两次动物园,还是在自己成了家,有了小孩之后,那已经是到了油腻大叔的年纪了。
当时,并不是想紧跟世俗的脚步,非要到动物园看看动物被戏弄的惨状。主要还是想带小孩出去看看,长长见识,这算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吧。
其实,自己也不知道,进了动物园,是人在看动物,还是动物在看人。好像彼此都在嘲笑着彼此,不分上下。动物园,一向是被很多名家名人所诟病的。
他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进而推及动物性、生物性的多样与平等。话说,把好好的动物关在小小的区域或笼子里,任人玩耍,任人嘲弄,那该多么的不人道啊。哪怕只是供人观赏,那也已经剥夺了动物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了。
有时候,人那么地自欺欺人,以为给动物喂点萝卜青菜,就表示自己多么地有爱心了。而生物之间是平等的,任何动物都有其选择生存的自由和权利,而不是被迫忍受“牢狱之灾”。
那些名家的观点,一直深入我的骨髓,深深地影响着我。所以,一进入动物园,我的眼睛总是放出异样的光。那种异样,像是怀疑,又像是不屑,更像是一种怜悯。
两次进动物园,我都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而非要说出一两点感受来,或许还是来自那可怜的浣熊吧。
为什么说它可怜呢?动物园里的动物不都可怜吗?那这么说,浣熊可以说是可怜中的可怜了。
因为,这两家动物园,明明在某个区域养的是浣熊,却没有取“浣熊”之名,反而以“小熊猫”和“红熊猫”取而代之。一个连自己的名字的都不给叫的动物,难道还不可怜吗?
甚至,其中一个动物园,给浣熊喂的只是竹子。看着浣熊在那“津津有味”地吃着竹子,那种滑稽的场面真是让人心酸。虽然浣熊是杂食性动物,但毕竟竹子不是它的最爱呢。
我不知道动物园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刚开始的时候,我被骗的的很惨,误以为是熊猫,急乎乎地跑过去,却发现是浣熊,令人大失所望。
我并不是对浣熊有什么歧视,而是被骗的感觉总是那么地不好受。为了不让人觉得自己的愚昧无知,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浣熊的别称。搜索完毕,我心里的狐疑更加沉重。因为它们的别称,还真没有像上面两种,还那么地不伦不类。
浣熊,什么时候要以“熊猫”之名而存在于动物园呢,而且还要吃那不爱吃的竹子?这,会不会是动物园的营销策略,让那些单纯善良的人上当受骗呢?
熊猫,是我们的国宝,甚至是全世界的珍宝。所以,如果哪个动物园贴上熊猫的标签,定可以引来众多的游客围观的,那收入自然也就更加可观了。
其实,浣熊本身也很招人待见,那小小的可爱的模样,也能引来游客阵阵尖叫。动物园,却还要煞费苦心,给浣熊以“熊猫”之名存在。
看着那些可怜的浣熊,它们也呆呆地看着我。它们的眼神,带着祈求,带着忧郁,带着千万个不愿意。
它们根本不想以“熊猫”之名存在,并不觉得名字里有了“熊猫”的字样,自己的身价就有多么的宝贵。它们不在乎那些名利,只想做最真实的自己。
因为,它们知道,给个“熊猫”的名字,不是在抬高自己,而是在贬低自己;不是在认可自己,而是在否定自己;不是在铭记自己,而是在遗忘自己。
它们不想欺骗自己,也不想欺骗人,更不想欺骗整个世界。一旦谎言被揭穿,自己将万劫不复。活在自己那个单纯、真实、纯粹、善良的世界里,那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而我们人,却如这浣熊一般,总是喜欢给自己加上与自己的身份地位不相称的头衔,好像显得多么地厉害,多么地高贵。
但我们,却没有浣熊那般清醒地认识,被名与利冲昏了头脑,以至于自己被洪水淹没也死不悔改。那就不要怪人们的谩骂与指责了。
如果你是真正的文学家,真正的博士,真正的好男人,你享受这些头衔或者人设,那是无可厚非的。可你为了物质的利益,故意为之,虚假待人,消费人们的真诚与善良,就显得浮夸,显得虚伪,显得可恶。
我相信,如果浣熊会说话,或可以掌控自己的一切行为,它们一定会向人类表示控诉,或者努力展示自己的价值,把自己真正的美呈现给整个世界。
人总是为了虚名,而忘记自己来时的路,忘记了给自己的精神世界种上良好的种子。以至于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慢慢地自己也不认识自己,自己也不承认自己,世界更不知道你的存在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借他人之名,无他人之实,最后将坠入世俗的黑洞,永不得翻身。
活着的本质并不是名利,不是金钱,而是内心的一种崇高,灵魂的一种通达,精神的一种永恒。这个时候,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就显得尤为重要。
离开动物园,心里还总是惦记那几只浣熊。我为它们感到不公,可我也无可奈何。
同时,我也要谢谢它们。是它们告诉我,生活应该怎样生活,人应该怎样为人。当然,我也希望它们能够早日被正名,卸下那沉重的无意义的包袱,这样至少也就不会是可怜中的可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