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常见的人生悲剧是,明明努力了,最后得到的只有“自我感动”。
1.
多数人为了避免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王兴
说一点我实习的感悟。
事务所、券商、投行,每一届商科应届生的必争之地。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是高薪、西装革履、出入高级酒店。很多人(包括我)被这1%的一角光鲜亮丽深深吸引着,而未尝了解过那底下99%的枯燥乏味、通宵达旦。
我在事务所里看见了因为工作压力每天苦着眉眼、活力尽丧的前辈,他们在选择这份职业之前,一定未曾深入了解过审计工作。 有人会说,他们选择审计可能是因为这是他们当时接到的最好offer了。
但是,这也是因为在大学阶段,没提前了解好自己未来极有可能从事的行业。到了毕业季,因为没有提前准备,自然无法再有更多的选择。
我在实习之前也没有了解清楚。很幸运,事物所的实习,让我思考了不少,能花剩下两年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方向。
当一个人上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比起把一个问题想清楚,更容易在不断的做事中麻痹自己,而后在踏实和焦虑的情绪中徘徊。在短期内,“忙”的状态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茫”的状态,偏偏人的本性里又有对“不确定性”深深的厌恶,从而忙得心甘情愿。
但到后悔之时,深陷已久,早已无法脱身。
2.
刚才我们谈的,其实是战略层面的“行动的巨人,思想的矮子“,现在来谈谈战术层面。在战略层面,我们是在思考做事的目的,发现自己的优劣势以及存在的价值。而战术层面,我们要研究如何将自己的资金和精力等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更有效地完成目标。
先来看一个案例:
一个人看了不少书,发现似乎对生活没有什么帮助,懊恼不已,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智商。
这个人已经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能够在里面收获乐趣,且打算长期地读下去。但因为他不知道如何正确地阅读一本书,误以为是自己读书太少,于是不断地加快阅读速度、以为一本一本地读下去就会变好。到后面书虽越读越多,效益却没有体现出来,开始懊恼和迷茫。
很多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并没有主动去探寻问题最本质的答案,而是在找到某个看似合理的解释之后(比如,书读得还不够多、自己不够聪明)以后,便停止了思考,继续开始行动。
这个人正是在下。
所幸在绕了很多弯之后,终于懂得去探索解决之道,从而对读书有一份自己的心得。
同理,在学习、工作、找伴侣等事情上,很多人遇到问题并没有主动思考和探索的习惯,而是用一次又一次的行动,从表面上“解决问题”,实则在遮掩问题。
切勿把时间花在无谓的行动上,而不舍得把时间花在思考上。
3.
执行层面。
在这个层面,我们要思考具体如何行动。比如,如何更有效地看书、如何更有效地学习。
因篇幅有限,不可能在此将执行层面的方法全尽地分享。大家可以去看看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为什么看了这么多书,对生活似乎毫无帮助》,便是执行层面的要点之一。
这个层面做得好的人大家肯定都有接触,比如学霸。
特别在初高中,一个人不需要拥有战略层面的思考能力,因为大部分人的目标都是统一且明确的的:考到好的大学。这个时候,一个学生也不需拥有战术层面的思考能力,因为大部分人通往这个目标的唯一就是:高考。于是学霸只要不断精进自己执行层面的能力,也就是学习能力就够了。
大家也都听过一个段子:“坏学生最后都做了老板,好学生最后都给老板打工。”
这个段子当然不符实,不过我想在此说明的是,如果一个人只拥有执行层面的能力,往往很快会遇到个人发展的瓶颈。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执行层面的思考能力呢?
答案有两个方面:向外学习和向内学习,缺一不可。
向外学习,比如主动去搜寻类似《为什么看了这么多书,对生活似乎毫无帮助》的文章,获得装备大脑的武器。
向内学习,就要提高自己的“元认知”,即“对思考的思考”,不断反思、自我进化。
前路漫漫,也转瞬即近。作为茫茫天地的小鱼小虾,或许去探索与掌握大牛(他们都是经过市场认可的人)的思维方式,离想要的生活能够更进一步。
假期来了,共勉。